OpenAI治理结构改革引多方争议
2025年5月5日,OpenAI宣布商业运营继续由非营利组织监督控制。然而,一群人工智能专家和法律学者对此表达担忧,认为其最新公司结构改革方案与“帮助世界开发安全人工智能技术并公平分配益处”的使命相悖。
十年嬗变:从理想走向妥协
2015年,OpenAI由Sam Altman、ElonMusk等人联合创立,定位为非营利组织,旨在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Altman曾指出超人机器智能可能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最初的OpenAI为全人类风险负责。
2019年,实验室认为非营利组织难以获得开发前沿模型所需收入,于是成立营利性“有限利润”子公司OpenAILP。虽转变为营利性,但仍强调使命优先,非营利组织拥有最终控制权,利润上限条款保证剩余利润归母公司推进使命。
2023年起,Altman考虑重组公司为普通营利性实体,取消非营利组织监督作用。此决定遭民间反对,最终5月5日宣布控制权仍由非营利组织掌握,但人类对其日常运作发言权尚不明确。
公司治理罗生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
美国州检察长负责监管非营利组织,特拉华州检察长将审查新计划是否符合法律和慈善宗旨。OpenAI的PBC模式引发公众质疑。一方面,非营利董事会权力空心化,虽声称有权任命和罢免董事,但公众担忧其无法将公众利益置于利润之上。另一方面,利润上限条款拆除,投资者利益可能凌驾于公共利益,且治理团队执行使命的法律责任不明确。
AGI倒计时:架构重组影响技术演进
公众担忧OpenAI重组会使其从“使命优先”转向“利益平衡”,削弱慈善使命保障,赋予投资者过度影响力。这一矛盾揭示AI时代企业治理核心挑战,即平衡技术、资本与人类风险。现有的法律结构已不适用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公司治理挑战,OpenAI结构难题的解决将检验现有框架能否适应AGI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