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I曾迎来流量盛世 。2023 -2024年,社交AI赛道飞速发展,改写人类情感交互逻辑。星野、筑梦岛等头部APP月活峰值超百万,次日留存率居前列。它们有别于大厂主流工具型AI,被用户寄予情感依赖。众多由大模型打造的AI伴侣,为孤独都市人提供定制化完美伴侣,能随用户需求自我校正,带来幻境体验。
市场热度急转直下。不过,2025年社交AI行业情况突变。DataEye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社交AI应用下载量暴跌,投放预算减半。国内星野、猫箱日下载量大幅下降,海外CrushOn.Al和Museland等下载量也明显降低,行业退热降温。
兴起源于人性与技术。高强度工作、亲密关系不确定等因素,让年轻人将AI视为“安全港湾”。网络亚文化盛行,使AI满足了用户对“定制化灵魂伴侣”的幻想。同时,生成式AI大模型的爆发,尤其是DeepSeek的出圈,推动AI能力向“人格化”发展,为社交AI提供土壤。技术突破提升了对话自然度、降低创作门槛、增强场景泛化能力。
降温是必然冲突结果。但用户对AI的幻想易破灭,当发现回应重复、角色设定表面化时,幻想消失速度远超技术迭代。当前大模型核心能力停留在“模式识别”,无法实现“情感共情”。而且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使用门槛高,导致用户新鲜感消退,深层情感交流困难,形成情感替代的“不可能三角”。
商业化探索需突围。社交AI商业化正从“技术浪漫”走向“现实骨感”,传统社交产品付费逻辑在AI社交场景中失效。匹配稀缺性消失,用户付费动力不足,广告植入空间受限。未来,社交AI商业化需跳出社交单一维度,通过场景化服务与技术赋能,如聚焦情绪价值、弥补生理价值等细分赛道,实现价值重估。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