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天工Ultra夺冠,展现技术突破与产业潜力

AI快讯4周前发布 niko
4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这个周末,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引发广泛关注。此前几个月,春晚的机器人表演还令人印象深刻,如今人形机器人已能参与马拉松赛事,如此转变着实魔幻。

比赛现场状况百出,部分机器人表现“抽象”。有的在赛程中“创飞”脑袋,有的开场就“陷入睡眠”,还有带翅膀的机器人开机就甩飞驾驶员。不过,也有不少专注比赛的选手。来自北京的天工Ultra发挥一米八长腿优势夺冠;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靠撒丫子狂奔展现实力;上海的行者二号底蕴深厚,十年前就获机器人行走世界纪录。

比赛结果公布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有人认为有遥控器的机器人不能算真正的机器人,还有网友和境外媒体嘲讽中国机器人水平。然而,这些观点存在逻辑错误和认知盲点。此次比赛参赛门槛不高,部分团队只为“混脸熟”,像宇树等龙头企业并未参赛。且一些宇树机器人翻车是因参赛团队未使用宇树算法。

实际上,人形机器人跑步的技术难度远超想象。其自由度多,控制身体部件需复杂的动力学建模和算法,平衡也是一大难题。跑步时要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保持平衡需考虑质心轨迹预测、零力矩点动态调整等,还要应对外部扰动。这与玩具车、玩具模型机器人的制造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部分机器人表现不佳,但天工Ultra、小顽童N2、行者二号等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如电机功率密度、运动控制算法、动平衡等方面的进步。完成21公里赛程,意味着机器人要进行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对续航、部件、算法都是巨大考验。

相关人士指出,这场比赛不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目的是测试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行者二号团队参赛主要为验证技术,如续航能力,这是困扰机器人领域数十年的问题。

回顾历史,技术革命初期往往伴随着不完美和可笑的尝试。1894年法国的第一场竞技赛车比赛、20世纪初美国的飞行器比赛,都状况频出,但不能因此否定汽车、飞机的发展潜力。同理,不能因一场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的部分失败案例,就否定中国机器人产业。

从春晚机器人的爆火到此次比赛后网友的唱衰,人们心态变化不太理性。批评可鞭策行业,但过度悲观不可取。我们应给技术发展时间,相信未来机器人能跑得更稳更快,走进千家万户。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