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机器人设想与创作在全球兴起。1920年,捷克作家恰佩克造出“Robot”一词;1927年,德国默片《大都会》呈现影史上首个人形机器人玛利亚;1928年,日本西村真琴制造出世界首个明确人形外观的自动机器人“学天则”。早期人们在机器人外形上达成共识,多仿照人类建造,这源于创造生命的直觉。
随着应用发展,机器人形态日益多样,如轮式、足腿式等。但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再次成为焦点。蛇年春晚宇树机器人的秧歌表演,以及Speed中国行时与众擎机器人的斗舞,都引发热议。而上周六北京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更是吸引了广泛目光。
刺猬公社来到比赛现场,在距离起点9公里处等待,最终只等到6支参赛队伍。半程马拉松对人形机器人的散热、平衡、信息处理和续航等能力是巨大考验。不过,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不减,它们能比其他形态的机器人赢得更多人类共鸣。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俎新瑞提到,人类与非人形机器人互动时,常不知看哪里;而面对人形机器人,会自然望向其双眼,便于互动。用户希望未来的机器人成为家庭管家,研发者也朝着多功能方向努力。因为人类生活空间和工具符合人体工学,研发多功能机器人,人形是较好的选择,工业生产中也同样如此。
在亦庄机器人半马中,让机器人达到人类身体大小并自主行走已具挑战。大部分参赛机器人需人类辅助,而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表现出色,“小顽童”与“旋风小子”使用该机器人,它身材小巧、机动灵活,无需人类辅助。随着机器人身高增加,对其平衡、能耗等能力的考验更大。
比赛中,夺冠的“天工Ultra”是全尺寸机器人,表现稳定;季军卓益得机器人“行者二号”主打低能耗,运用肌腱仿生驱动技术。但不少机器人未完成比赛,引发网友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悲观态度。
然而,这场比赛更像是人形机器人业内的聚会和科技派对。参赛队伍分享进度,解决实验室未暴露的问题,还能获得潜在用户反馈。机器人行业具有开源特点,如“天工开源计划”和宇树科技官网的开源项目。
俎新瑞指出,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是数据,不同机器人的数据难以统一。目前最大的开源真实机器人数据集Open X – EmbodiementDataset,就是解决数据问题的尝试。人形机器人是应对数据困局的答案,既易学习人类动捕数据,又能避免数据浪费。
考虑到未来机器人进入服务行业,其人形外观的心理影响显著。人机交互实验室也需要人形机器人,以实现更自然的互动。人形机器人承载着人类的自负与想象,它是人类最初的构想,如今再次成为机器人领域的归宿。虽然现在发展有困难,但如同汽车和生成式AI,未来人形机器人或许会迎来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