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在当下的科技领域掀起了热潮,自2024年下半年起,产业竞争主体从企业逐渐过渡到产业圈。这一转变标志着产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各产业圈通过资源共建、相互扶持,推动具身智能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
具身研习社对国内几大具身智能产业圈进行了详细盘点,从产业背景、主要玩家和核心优势等维度深入剖析。
深圳:上游优势明显,角逐商业化深圳作为“大湾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产业资源,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在具身智能上游供应链、产品研发和地域协同方面优势显著,头部具身智能企业产业链本地化率最高超60%,众多核心零部件头部厂商汇聚于此。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1797亿元。依托上游集群效应,深圳实现产业协同,有望降低生产成本和研发周期。这里涌现出优必选、优艾智合等一批具身智能厂商,且已开启商业化征程。例如,优必选与众多汽车、3C、物流企业合作,获得大量意向订单;优艾智合移动操作机器人出货量连续三年领先,服务全球众多客户。
杭州:从机器狗到人形,投融两旺助发展杭州在具身智能产业中聚焦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布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目前杭州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两旺,宇树科技、云深处等是主要玩家。宇树科技在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其人形机器人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云深处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均有出色表现,在多个行业实现商业化应用。此外,原力无限首创低空自动充电技术,千寻智能构建了高泛化机器人大脑。浙江具备下游场景优势,为具身智能产业落地提供助力。
北京:抢占创新高地,做大产业蛋糕北京在具身智能产业中以开源、共建、制定行业标准为亮点。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引领产业发展,推出开源计划和首个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开源数据集,同时致力于构建行业标准。北京已涌现出天工、灵宝CASBOT等具身智能产业玩家,这些企业的产品在行走能力、精细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色,为产业发展带来长效助力。
上海:打造培训班,技术复用提效率上海依托原有产业优势,实现上游技术复用,降低布局成本。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了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成本。上海培育出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整机厂,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多个应用场景得到应用。随着2025年具身智能量产元年的到来,上海有望为产业注入量产势能。
苏州、成都、重庆等多地加注除上述城市外,苏州、成都、重庆、青岛等多地也在积极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圈。苏州推出新政策,人形机器人厂商“魔法原子”将发布新一代产品;成都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发布人形机器人原型“通天晓”。各地通过政策牵引、资源互通与生态共建,共同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构建全链条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