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视频:流量背后的隐忧 近期,一种特殊的AI生成视频在各大平台引发关注。这类视频以独特的形式和诡异的画面,在网络上收获了惊人的流量。
这些视频往往在开头呈现平淡日常,随后画风突变,展现出极其诡异的景象,最终定格在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在Instagram上,一条相关视频观看量达3.62亿,点赞349万,足见其传播之广。
此类视频的创作者通过调教AGI视频模型的提示词和参数,大量生产这类具有精神污染性的内容。这些视频凭借「AI生成、十秒左右、画风突变、精神污染」的特点,跳出算法随机推送,给用户带来极大的精神冲击。
AI生成视频的创作者们以一种「暴力破解」的方式来赌平台算法。他们批量生产视频,不断试探流量机制,一旦某条视频爆火,更多同类视频便会涌入。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创作生态,导致人类创作的内容难以被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愈发明显。
在这条产业链上,一些人通过出售AI工具获取利益。像Mustafa靠此赚得百万美金后,开始出售AI视频文案模版、AI语音和自动剪辑等工具,甚至开发出绕过版权检测的工具。Crayo.ai等平台更是提供专门迎合算法的内容模板,实现短视频生产全自动化。
平台方面,Meta不仅放任AI垃圾内容泛滥,还调高了用户信息流里AI内容的比重,将AI制作工具卖给广告商。这一行为虽带来了用户留存时间的增加,却也让更多的猎奇、低质内容充斥平台。
面对这些乱象,人们迫切需要一个更细分、更周详的AI生成内容规范,来保护用户免受精神污染。或许,一个「一键屏蔽AI内容」的按钮将成为众多用户的期待。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