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进入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与弹性退休制度元年,科学界也在探讨一个重要话题:为何科学家不喜欢早退休,以及如何平衡老科学家继续工作的意愿和年轻科学家的晋升需求?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数据显示,多数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在劳动力市场停留时间远超普通人,常延迟退休或退休后重返岗位。71 -75岁的科学家中,超40%仍在工作,而美国同年龄段总体人口中这一比例仅19%。这一趋势并非美国独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类似。
为何科学家如此不爱退休?NSF对超110万名博士学位科学家或工程师的调查表明,主要原因是他们希望保持职业身份,超65%受访者为此原因,部分人是为获取额外收入和保持社会联系,被要求延迟退休的不到40%。
科学家不愿退休现象并非近年才出现。14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卡罗尔·戈德堡教授就发现,很多到退休年龄的老员工未退休,即便领退休金经济状况更好。然而,这对年轻科学家不利,获得终身职位更难,打击其积极性。
强制退休是否属于年龄歧视?已故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遗传学名誉教授彼得·哈珀曾建议,留在岗位的高级科学家可能跟不上时代,阻碍年轻人成长,因其会占据较多研究资源,影响年轻教授学术研究。
美国曾允许大学强制70岁以上教授退休,但1994年1月1日该规定废止,因不符合《雇佣年龄歧视法案》(ADEA)要求。法案禁止雇主在多方面的年龄歧视,除特定高层管理职位,雇主不得强制员工特定年龄退休。废除后,美国高校教师可自主选择退休时间,但面临低退休率和员工高龄化问题,年轻教师获全职和终身教职更难。
英国2011年4月废止65岁默认退休年龄,但为保护年轻雇员就业机会,雇主某些情况仍可要求员工强制退休。多数大学保留学校认可的退休年龄(EJRA),如剑桥大学规定为69岁,超龄教授继续工作需额外办理延迟退休,且不能严重剥夺他人研究空间和资金机会,延期后不能履行原行政职务。
日本情况复杂。因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政府积极推动高龄就业者就业比率,修订《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保证员工65岁前就业机会,鼓励企业雇佣到70岁。日本大学可自主设置教师退休年龄,甚至不设,导致教授老龄化问题凸显,年轻学者晋升困难。日本职场文化论资排辈,晋升机制严格,很多人40、50岁都难评上教授。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DC)报告显示,全球许多高校呈现延迟退休趋势,如意大利、荷兰、丹麦等,丹麦甚至将退休年龄延长到74岁。但取消强制退休年龄会降低组织运行效率。
为解决科学家退休难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校长卡罗尔开展调查。她发现,很多教授除热爱工作想继续深耕学术外,还担心退休后难获研究资助和演讲邀请。她认为大学需制定创造性政策,帮助年长科学家退休后仍有参与感。
卡罗尔让大学给退休教授重新授予“研究教授”名头,组织座谈会,让退休教授利用学校资源。改革后,该校退休人数激增。
密歇根州立大学高等教育名誉教授罗杰·鲍德温也认为,原有退休观念在改变,很多老年专家希望继续工作。他在《重新定义学术退休》一书中指出,随着寿命延长,退休不再是闲暇代名词,政策变化让学者有更多退休自主权,退休组织(ROs)是帮助专家过渡到退休状态的重要资源。
鲍德温以志愿者身份担任高等教育退休组织协会主席并承担学院志愿工作,他表示持续参与专业活动能带来目标感和参与度。
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海伦·奎因退休后担任科学、教育、研究和政策顾问,她认为志愿服务是德高望重专家满足感的源泉。
名誉教授哈珀60岁放弃医学遗传学部门领导权,转向科学史研究,乐于参与兼职退休活动。
让资深科学家参与志愿活动是双赢办法,机构可给年轻科学家更多机会,还能降低人力成本。当然,金钱也是科学家退休的重要考虑因素,美国许多大学提供养老金计划TIAA- CREF,帮助雇员做退休规划。
美国超50%高校向教师提供逐步退休项目,鼓励其放弃终身教职。该项目由一系列条件和条款构成,包括资格条件、期限与责任、工资与福利等,不同大学有差异,但总体是减轻教师后期工作量和压力,提供弹性时间和经费支持。项目一般持续3- 5年,结束后不再续任,教师工作量少于全职,工资按比例支付,不同高校还提供额外福利。教师参加视为同意放弃终身教职,步入退休通道。
对于选择延迟退休或退休后再聘任的教师,英美顶尖高校如哈佛、牛剑等设置续任试用期,需通过考察,退休前任期有严重不当行为的教师无法续任,学校借此控制相关人数。
整体而言,对于资深科学家,退休需渐进,这样可避免项目脱轨,年轻同事也有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