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AI助手“元宝”的战略调整与未来走向

AI快讯2周前发布 niko
17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今年年初,腾讯AI助手“元宝”历经组织架构变动,其产品团队从TEG事业群移师至CSIG事业群。调整之后,腾讯会议负责人吴祖榕接棒“元宝”,着重于产品能力塑造与体验优化。

在腾讯官方的分类体系里,“混元”系列涵盖了混元大模型以及元宝、元器两款应用。元宝与豆包对标,元器则与扣子对标。回顾去年,腾讯系AI应用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与腾讯秉持的“用户至上”理念存在差距。

这一局面背后,是腾讯在大模型和AI领域的迟疑态度。与字节的果断“All in”相比,腾讯的推进显得相对被动,从大模型到相关应用的布局,仿佛都是应对之举。

从业务层面分析,有接近腾讯的人士认为,“元宝基本属于技术中台直接输出的模型体验Demo,尚未达到成熟用户产品的标准”。

元宝从技术部门剥离,可视为腾讯从注重技术向重视产品体验的转变。依此逻辑,元器也很可能会被划归到CSIG。在面向ToC市场时,它有望成为一款独立的Agent应用开发产品;而在To B领域,也能以“大模型+Agent”的形式落地企业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吴祖榕拥有丰富的ToB经验,同时能兼顾C端产品体验,这或许暗示着腾讯对元宝的重新定位,即以C端体验为入口,连接并服务企业客户,迈向AI商业化。

在AI和大模型的激烈竞争中,腾讯凭借微信生态系统和社交流量占据重要地位。此前,腾讯曾后手入场,成功在短视频时代夺得“视频号”一席之地,此次在AI领域能否重演辉煌?

腾讯在大模型时代总是稍慢一步。2023年9月,腾讯混元大模型才正式推出,相较于同期的阿里通义千问晚了五个月,比百度文心一言也晚了近半年。

为弥补发布时间的差距,腾讯采取开源策略,通过集群智实现模型的快速迭代。截至去年,腾讯已陆续开源旗下多款生成式大模型。

腾讯向来秉持后手入场原则,对新事物极为谨慎,通常在市场形成“共识”后才选择跟进。在投资领域,当月之暗面进入“第一梯队”后,腾讯才在第四轮融资中出手。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腾讯也多遵循市场验证后的方向。

这使得腾讯在大模型和AI领域采取跟随战略,以防守为主,旨在先站稳脚跟。这种策略引发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腾讯反应迟缓,可能错失机遇;也有人觉得在商业模式不明朗时,谨慎投入是明智之举。

在产品端,元宝去年缺席投流大战,元器的发展也较为被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元宝App端月活仅291万,仅为豆包的二十四分之一。

此外,腾讯内部其他小团队也围绕混元大模型底座进行应用创新,去年上线的智能工作台产品“ima.coPilot”便是其中之一。

混元助手立项时堪称明星项目,由张正友带队,多个事业群关键人物参与其中。然而,混元系列在行业内口碑一般。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AI人才储备不足,腾讯AILab所在的TEG在2022年经历大规模裁员,团队实力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混元团队成员背景也被指存在问题,人员流失现象持续。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负责人之一刘威已离职创业。

人员和资源投入的不足,导致元宝、元器发展受阻。尽管微信公众号的高质量搜索数据是宝贵资源,但混元系产品仍需一位能提升“产品力”的关键人物。

腾讯混元大模型负责人曾指出,元宝的重点在于用户体验,要满足功能需求,打通微信公众号生态。目前,元宝已融入部分腾讯生态产品,但仍需发力。

腾讯选定的负责人是吴祖榕,他成功孵化了腾讯会议。腾讯会议作为现象级产品,用户数突破4亿,付费会议数大幅增长。尽管收获大量C端用户,但腾讯会议最初定位是面向ToB市场。

参考阿里通义的发展路径,腾讯将元宝并入CSIG,意在为其商业化奠定基础。元宝与腾讯会议相似,都注重C端产品体验与B端商业转化的联动。

吴祖榕曾表示,腾讯会议通过解决C端用户问题,沉淀新能力和场景,反哺产品,为服务企业提供保障。或许腾讯正尝试复制这一成功经验,打通元宝的B端和C端。

新的一年,马化腾要求各BG积极推动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微信、QQ等众多产品都将推出AI智能体,基于混元展开更多AI探索。

在行业中,腾讯系的流量优势不容小觑。尽管目前元宝尚未充分释放“微信+”的潜力,但一旦发挥,将产生巨大影响。

腾讯在视频号上实现了“逆袭”。视频号上线后不断迭代,如今已成为腾讯的重要业务。

腾讯在上一阶段的克制积累了资源,随着行业洗牌,大模型竞争逐渐集中在大厂之间,并购潮也已开启。腾讯在此时拥有资金优势,收购既能获取人才资源,提升技术水平,又能完善产品布局。

腾讯何时转守为攻,或许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 版权声明
智谱清言 - 国产最强A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