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卡尔·央斯基这一名字熠熠生辉,他以独特的研究与创新的探索,为射电天文学的诞生奠定基石。
1905年,央斯基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诺曼,成长于一个充满无线电工程氛围的家庭。父亲西里尔在电子工程与物理学方面颇有造诣,哥哥小西里尔也是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央斯基对相关领域产生浓厚兴趣。他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尽管身体欠佳,但在学业和体育方面都展现出出色能力。
1928年,央斯基进入贝尔实验室,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当时,贝尔实验室致力于跨大西洋无线电话业务,央斯基被指派用天线接收无线电辐射,确定无线电噪声来源。为此,他设计并制造了被称为“央斯基的旋转木马”的天线阵列,该天线阵直径约30.5米,高约6米,能精确确定信号方向,为后续突破奠定基础。

在观测中,央斯基发现了神秘的无线电噪声,经过长时间研究,他最初猜测信号来自太阳,但随着观测积累,发现信号变化周期为23小时56分,并非来自太阳。在朋友天体物理学家斯凯利特的帮助下,他了解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最终确定这些信号来自银河系,且银心发出的信号最强。这一发现于1933年正式公布,标志着射电天文学这一全新领域的诞生,央斯基也因此被誉为“射电天文学之父”。
央斯基的发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他之前,已有物理学家尝试探测太空无线电波,但因天线性能不佳而无果。贝尔实验室的同事虽也探测到不明信号,但无法确定其本质。而央斯基凭借灵敏的天线阵列和精确观测,成功实现突破。此后,他试图进一步研究银河系射电信号,但申请资金建造碟形射电望远镜的请求被拒,转而从事其他无线电技术研究。
在央斯基发现宇宙射电波后的十几年里,多数天文学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直到二战后,射电天文学才逐渐受到重视。雷伯建成性能更好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到太阳射电辐射。随着众多射电望远镜的出现,天文学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类星射电源、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等。

遗憾的是,1950年,央斯基因肾病引发中风,英年早逝,享年44岁。他生前未获天文学领域奖项,但德国物理学家舒曼曾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如今,射电天文学迅猛发展,人们用多种方式纪念央斯基,月球上的陨石坑、小行星、射电噪声单位等都以他命名,他的贡献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