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周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来临前夕,有着“人工智能教母”之称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兼初创公司创始人李飞飞,抛出了“未来人工智能政策制定的三大基本原则”。李飞飞明确表示,人工智能政策的基石应当是“科学”,而非充满幻想的“科幻小说”。

李飞飞觉得,政策制定者的目光应聚焦于人工智能当下的现实状况,而非去构建那些基于乌托邦式美好或世界末日式设想的宏大未来场景。她特意点明,像聊天机器人和副驾驶程序这类,并非是“具备意图、自由意志或意识的智能形式”。所以,政策制定者要规避“牵强附会的情景”,将精力放在“重大挑战”上。
李飞飞所强调的第二点原则,是政策需具备“务实性”,而不是意识形态先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做到“尽可能降低意外后果的发生,同时积极激励创新”。
最后一点,李飞飞着重指出政策对于“整个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包含开源社区和学术界”的赋能功效。她称:“开放人工智能模型和计算工具对于推动进步至关重要。限制开放无疑会制造障碍,进而阻碍创新,特别是对于那些资源相较于私营部门同行更为匮乏的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而言。”
李飞飞此番提出的观点,为人工智能政策的制定搭建了重要的参考框架,着重凸显了基于现实、鼓励创新以及赋能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