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工作、音乐与人类艺术的新变革

AI快讯2周前发布 niko
12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近期,AI取代工作岗位的讨论热度飙升。春节期间,这一话题更是引发广泛关注,张雪峰针对“AI让自己失业”的回应引人深思,他提到DeepSeek虽能获取公开信息,但一些未公开信息及情绪价值的提供存在局限。

此前,ChatGPT在国内影响力有限,而今年1月国产AI模型DeepSeek的登场,让众多中文使用者真切感受到AI的震撼。其输出的论文、报告等高质量内容,令文员群体产生职业危机感;文学创作方面虽有堆砌痕迹,但也引发对语文学习的思考。

在音乐领域,AI的发展令人惊叹。任天堂发布的宝可梦动画主题曲中文版,让人对AI翻唱产生怀疑。如今,AI翻唱十分普遍,自媒体上不乏靠此起号致富的案例,众多职业音乐人也开始借助AI创作,人们对AI音乐的讨论重点逐渐转变。

AI孙燕姿的出现成为热点。2023年,AI孙燕姿在各大平台走红,其推出作品数量多、曲风跨度大,如翻唱的《发如雪》在B站收获近350万播放量,连老粉都难辨真假。一个开源模型开启了AI孙燕姿的出道之路,其走红既因孙燕姿唱腔适合AI模仿,也因她在年轻听众中属于“冷门歌手”。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诸多恶搞。

AI音乐门槛降低,电商平台出现低价的“AI歌手克隆套餐”,这引发版权争议。环球音乐集团下架大量AI生成的翻唱歌曲,美国唱片业协会呼吁将声纹纳入知识产权范畴。AI生成音乐不仅冲击版权,还消解了创作的神圣性,重塑音乐行业生态。

面对AI歌手,孙燕姿回应称人类变得可预测和可定制。但人们怀念歌手“不完美”的现场,因为技术无法模拟人类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情感交流。悉尼大学学者与DeepSeek的对谈,也让我们看到AI对人类社会意义追求的探索。披头士乐队借助AI完成“最后一曲”,体现AI生成音乐最大价值在于照见艺术本质中的“人味”。

© 版权声明
智谱清言 - 国产最强AI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