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腐”来袭?数字生活真的在侵蚀我们的大脑吗?

AI快讯14小时前发布 niko
1 0

近年来,“脑腐”一词引发关注,牛津大学出版社将其选为年度词汇,它比喻无意义网络内容及滑动屏幕带来的影响。人们普遍担忧线上世界改变大脑结构、削弱专注力与记忆力。然而,诸多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这种“道德恐慌”缺乏依据。

牛津大学人类行为与技术教授安德鲁·普日比尔斯基专门研究科技对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他指出,很多低质量研究迎合人们对科技的偏见,且一些研究为获关注与资金,勉强显示相关性后夸大解读。实际上,网络世界虽有风险,但不意味着必然受伤害,就像生活中过马路有风险,但我们要学会评估风险。

普日比尔斯基和同事研究发现,屏幕时间对儿童大脑的“功能连接性”无影响,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自我报告也无负面影响。同时,拥有上网设备的年轻人整体幸福感更高。“科技恐慌”并非基于证据,而是情绪。如2005年宣称使用电子邮件比吸大麻更能降低智商的“研究”,实际只是新闻通稿。

一些研究称“问题性互联网使用”可能导致大脑结构变化,但研究对象是有“网络使用问题”的个体,且无法确定因果关系。而且大脑结构本身就在不断变化,人类一直容易分心,喜欢短暂慰藉,现在对沉迷网络的批评带有道德优越感。我们一直面临“注意力瓶颈”问题,多任务导致效率下降并非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

关于“科技发展,IQ却在下降”的说法,目前尚不清楚IQ是否真的在下降。20世纪人类IQ得分曾上升,千禧年左右增长速度放缓,出现“平台期效应”。观察到的IQ下降幅度小,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且屏幕暴露关键在于内容而非屏幕本身。柏拉图曾担忧书写会让人变笨,如今人类面临新环境,应适应新科技。

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加里·斯莫尔认为,目前无证据表明使用数字技术会导致永久性大脑损伤。某些平台和内容可能成瘾,如色情、购物等,但放下手机负面影响会消失。数字技术也有积极一面,如保持联系、提高效率,使用互联网可刺激大脑,某些程序和游戏还能提高认知能力。

专家们普遍认为,与其担心“脑腐”,不如学会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普日比尔斯基不刻意让孩子远离屏幕,关键在于内容质量和使用时间。奥马拉建议保持平衡,避免过度多任务处理,要有意识地选择使用媒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