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问世后,教育领域呈现两条发展主线:一是教育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二是教育界关注到AI对学习者发展的负面作用。如今,生成式AI在高校应用已普及,麦可思数据显示,国内高校师生几乎都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过,近六成高校师生频繁使用,18%的高校师生成为“重度用户”。
面对AI走进高校,如何平衡负责任使用技术与避免不当处理成为焦点。从复旦到剑桥,中外高校纷纷为AI使用立规。复旦大学正式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禁止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使用AI工具。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也对毕业论文中AI使用进行规范或检测。
早在2023年,不少国内外大学就对AI使用做出规定。香港大学曾禁止在课堂等使用,后又免费提供应用程序;剑桥、牛津等英国罗素大学成员也曾禁止学生在评估中使用ChatGPT,随后又集体解除禁令,并签署道德使用指导原则。肖仰华教授认为,AI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两面性导致学界态度摇摆,这也反映出人们对AI教育伦理问题思考不够深入。
在ChatGPT诞生之初,教育界主要担心学术诚信问题,许多学校将使用其视为学术不端行为。还有一种担忧是学生可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无法获得真正知识和技能。但肖仰华教授表示,AI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不能因噎废食,未来不掌握AI工具将被淘汰。复旦大学在限制学生使用AI的同时,也指出可在部分方面科学使用,并推出100门AI领域课程。
然而,从规定到落实,用好AI仍在路上。国内某高校在读博士生阿葵认为,很难界定AI使用边界,使用程度全靠学术道德感。上海某高校大学生魏晖也分享了自己在考试中使用AI的经历,指出需分辨AI答案。肖仰华教授坦言,这是一个对抗和博弈的过程,若大家沉沦,人的核心能力将倒退,该问题在AI大发展时代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