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曾说:“没有想象力,一切官能无论多么健康敏锐,都等于乌有。”正是想象力的推动,未来的边界才能无限拓展。
人工智能一直是对人类未来美好想象的重要部分。经过2024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一想象的实现越来越接近现实。
最近,具身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宣布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项目的启航,标志着具身智能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实现了质的飞跃,预示着行业可能进入实际操作的新阶段。
2024年,具身智能无疑成为最热门的机遇之一,众多明星资本纷纷投资;知名大厂的加入和一线城市的战略支持共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在整体投融资环境趋冷的背景下,具身智能却逆市而上,一年内至少完成了60起融资,融资总额超过50亿元,成为国内极具吸引力的赛道。
资金和人才,纷纷涌向这个领域。年初时,优秀的具身智能团队成为了投资者争抢的目标。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的这家企业自3月份起便完成了至少三轮融资,背后的创立背景使这家新锐公司从创立之初便备受瞩目,两年内完成八轮融资,估值高达70亿元。
另一家具身智能公司也站在了融资的潮头。中旬时完成了一系列的融资,获得了美团等企业的超过7亿元的天使轮融资,并在短时间内继续获得了额外的投资支持。成立仅两年的公司背后已经有了涵盖知名风投基金和产业投资方以及背景基金等的投资机构。
不仅是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大厂和大厂前高管也投身于这个领域。不久之前,某知名大厂宣布运营具身智能中心,并计划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面服务。同时,也有新能源公司日趋活跃,参与了具身智能产品的开发。在这一趋势下,多位前高层管理者转型创业,聚焦具身智能领域。
高线城市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方式,如组建投资基金和打造产业全链条,来支持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它们各显神通,竞相争夺这一新兴领域的高地。
为什么具身智能变得如此火热?核心原因在于,大模型技术的发展给具身智能的进步带来了突破。自1950年概念提出以来,由于技术限制,具身智能发展缓慢,但近年来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其变革提供了基础。
业内普遍认为,大模型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皇冠上的明珠”,而机器人则是制造业的“明珠”。这两大技术的结合,必将产生富有成效的化学反应。
传统具身智能系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面对复杂环境时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而大模型的出现,补齐了这一短板,提升了其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这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一个类似人类大脑的结构,使其能够适应环境,自我学习和进化。
通用大模型的应用,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自然,大大降低了机器人使用门槛,推动了应用落地进程。在大模型和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下,具身智能正逐步从概念演变为现实。
特别是今年,具身智能被视作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愈加激烈,许多新势力愿意投入资源以加快具身智能的研发。
具身智能真的来了吗?虽然具身智能相关企业不断发布商用量产的消息,我们还须保持清醒认识。具身智能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真实数据的支持。虽然可以通过模拟实现现实世界的三维结构,但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许多突发和不可预测因素,这些细节对训练成效至关重要。完全依赖现实世界数据会导致成本剧增,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状态。
对于具身智能的最终形态,行业内部尚未达成一致。有人认为轮式机器人成本较低,可行于特定场景,也有人认为双足机器人真正具备通用性。各抒己见,如新能源车兴起时的纯电与混动之争。端侧则是技术路线问题,涉及分层/分功能模块与端到端之间的区别,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众所周知,大模型业务对资金的消耗巨大,具身智能的技术实现也面临挑战,供应链体系不成熟,研发和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是具身智能企业需要不断融资以加大研发投入的原因。
结语:具身智能市场潜力巨大,全球市场预计到2050年将达7万亿美元,人数达到6.48亿台。虽然具身智能企业不断释放商用量产的信号,但行业的大规模商用量产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多投入和耐心等待产业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