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国大模型AI创业者背景与行业动态

AI快讯3天前发布 niko
10 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涌现出诸多专注于大模型/AIGC领域的企业,快速成为行业焦点,吸引大量资本关注。

国内已出现一家专注于大模型/AIGC的企业约有134家。大模型创业者背景多样,可以分为两大主要类别:曾在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中高层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士,以及具有顶尖高校科研背景的创业者。

一类是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创业者,例如百度系的灵犀深智创始人曹晓冬、风平智能创始人林洪祥、硒钼科技CEO向辉、大麦查OctaAI创始人王巍巍、rct AI创始人吕骋等,他们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创业时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另一类是拥有顶尖高校科研工作的创业者,他们深耕学术领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对技术细节有精准把握,引领团队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如清华大学基础模型中心副主任创办的聆心智能,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虚拟数字人研发中心主任邱见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聂礼强等。

两类创业者各有优势,但在国内大模型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头部大模型企业往往组建互补型背景的创始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企业发展。

在ChatGPT全球风靡之后,2023年后的大模型融资进入快车道,李开复、王小川等超级创业者纷纷加入大模型创业浪潮。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热潮,国内几家头部企业,如Minimax稀宇科技、智谱AI等,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吸引了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顶级投资机构的关注。

到2024年11月,国内已有五家大模型/AIGC独角兽企业:Minimax稀宇科技、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oonshot AI。这些独角兽公司披露了新的融资情况,如Minimax战略融资6亿美元,月之暗面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百川智能50亿元A+轮融资。智谱AI年内获得2笔新融资,显示了大模型融资热度的延续。这些独角兽公司的核心创始团队集中了连续成功创业者、顶尖高校毕业生、知名投资人、教授团队等因素。

尽管大模型研究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但如果展望2025年,这些企业是否还能保持当前的融资节奏和额度,仍然是未知数。大模型创业和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技术、硬件、商业化等方面。技术挑战集中在可靠性问题,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算力资源导致成本压力大。高质量大数据集合的构建和获取也具有很大的难度。将大模型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服务,需要解决性能、成本和稳定性等多方面问题,道路依旧漫长。

智谱AI的GLM大模型在语义理解能力和文档总结方面领先国内外模型,并通过模型私有化、API调用实现商用落地。Minimax稀宇科技布局MoE架构,推出各类大模型,与金山办公WPS合作打造WPS AI产品,与掌阅科技合作打造“阅爱聊”。月之暗面擅长长文本处理,其Kimi智能助手支持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零一万物计划分拆出独立AI应用公司“绿洲”,侧重C端产品,主打AI搜索应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