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兴起,某业内专家开始倡导建立人工智能AI的信仰,踏上了推广AI之路。去年,某互联网公司将战略调整为全面拥抱AI,并在今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年初推出了AI搜索服务,继而在夏季发布了针对儿童市场的AI手表;秋季又宣布与国内多家大模型厂商合作,推出新一代AI产品——AI助手。
大模型技术已经深入影响多个领域的发展,成为一股重要力量。在这位专家看来,大模型不应被神化,而应被视作一种赋能工具。在极客公园IF2025创新大会上,某集团创始人在某次演讲中强调AI本质上应被视为“赋能”而非简单的“颠覆”。AI的作用是为各行业提供赋能,重构游戏规则。AI应如电动机般嵌入各种应用场景中,推动产业革命。
该专家总结了六个未来趋势: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发展的放缓、大模型的专业化、模型轻量化、训练数据质量的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完善。同时也提出了六大应用方向,希望能激发年轻人在大模型应用方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如今,大模型正在改变各个行业和赛道,改变时代的游戏规则,新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
在讨论AI之前,先分享为何拍短剧。原因是审核部门认为拍摄的不是短剧而是广告片。在这样的时代,短视频和短剧已经格式化了我们的思维,过去的公关部和市场部需要的就是流量。在硅谷时发现,许多初创公司没有IP的概念,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要问如何冷启动公司和产品。答案是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短视频,以在国外视频平台上获取免费流量,这也是短剧拍摄的目的,目前也在拍摄续集。
近期新兴的概念叫Founder Mode。在短视频时代,传播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因此,集团正在领导二次或者三次创业。
这位专家分享了他对大模型发展的思考,在大模型时代年轻人值得做的事情——互联网行业的许多“老兵”可能会认为,AI与互联网发展规律相同,甚至会产生绝望感,互联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许多机会和格局已经形成。但是,AI被认为是比互联网更大的机会,互联网时代的规则和思维方式不一定适用于AI时代。如果在AI时代沿用开发APP或Web的思维,那将如刻舟求剑。
举例来说,互联网是否能提升生产力?确实可以提高沟通效率,但并非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的核心在于连接——连接人与信息、人与人。互联网与现实世界无关,创造了虚拟时空和许多独特的社交、社区模式。而AI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直接提升生产力,并且生产力更强。硅谷曾讽刺互联网,希望得到的是飞船或飞车,而得到的却是140字的推特。互联网虽强大,但有许多做不到的事情,而AI可以研究蛋白质结构,推动自动驾驶的发展。
所以,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一种赋能工具;过去互联网被视为“颠覆性”力量,在AI时代,AI是赋能者而非单纯的颠覆者。AI是否能颠覆,可以以后再讨论。
关于未来的六个趋势
网络上有许多关于AI将颠覆各行业的焦虑文章,但最重要的是,AI正在重写所有行业、赛道。这是一次巨大的机会,不应刻舟求剑。有几项预测和趋势:
一是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发展放缓,最初对AGI前景十分看好,认为会在2025或2027年出现,但现在来看发展步伐正在放缓;大模型的专业化;模型越来越小;训练数据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已告一段落。
从AGI到模型轻量化,从训练数据质量的提升到成本降低
还有许多小规模参数的大模型架构开始崭露头角,我们正在进入模型轻量化的时代。最典型的代表是面壁智能,他们名字起得土一点叫小钢炮。包括苹果在手机上的模型和微软探索的1B、2B参数规模的模型,模型并不一定越来越大,因为这样就变成了马斯克的游戏。
从训练数据质量的提升来看,过去认为模型越大能力越强,但现在发现模型虽小,只要知识含量高、纯度高、质量好,也能展现出强大能力。就像把大模型想象成人,有两位大学同学,一个特别聪明,在网上看八卦,另一个只做高数题,谁的高数推理能力强?一定是第二位同学。这涉及到知识含量的问题,而真正的知识今天不在互联网上,而在专家的大脑中,在许多公司内部业务流程中。小模型的能力增强方法就是进行多次推理,消耗更多算力,显著提升小模型的推理能力。
大模型发展趋势之五——成本越来越低,在过去行业中还有人整顿开源好,闭源好吗?国外和GPT4等效的模型价格下降了数百倍,国内抓紧时间用AGI,自己部署一套的成本比直接接API还贵。他们投了那么多基础设施,投入那么多显卡,三年折旧完了,不用也是浪费,所以大模型发展趋势之六——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差不多告一段落。英伟达股价所示,英伟达卖了无数显卡,这不是基础设施已经准备好,该做应用了吗?
大模型和AGI的发展
现在谈大模型许多事情混在一起说不清楚,还是希望分成两条路:AGI之路,这条路承载了人类梦想,让有钱人继续卷数据、卷算力,朝着万亿十万亿参数发展,但这条路跟大家没什么关系;要走应用之路,大模型从‘原子弹’变成‘茶叶蛋’,不再卷算力、卷数据、卷参数。大模型找一个场景、做一个产品,这不丢人,互联网能起来是因为有无数应用。
大模型是能力,不是产品
大模型是什么?从一开始就赌错了很多,唯一赌对的东西就是一直不相信大模型是产品,也不相信大模型是操作系统,如果把什么都比喻成操作系统就坏了。大模型不是操作系统,更像电动机,藏在产品后面。大模型是能力,不是产品,能力结合应用场景才能产品化。
大模型应用于各行各业
专业大模型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大模型本身,而是找场景,这要求对行业、业务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如果没有业务了解,那么使用大模型做得再好,也难以提供真正的价值。
大模型的创业和应用可以分为六大应用方向,包括:
- 人人智能,AI是人类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能够解锁个人不具备的能力,让个人具有超能力。
- 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智能硬件结合大模型可以增加专业模型提升能力。
-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大模型很适合提升新质生产力。
- 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机)和自动驾驶。
- 科研新范式,大模型的学习模仿能力,提供新的工作范式。
- 安全,即AI安全,随着大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做好专业大模型需要关注的要点
1. 知识管理,业务成功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管理。
2. 构建智能体,智能体可以整合多个大模型的能力,并进行多次推理和调度。
3. 融合工作流,工作流是完成复合任务的关键,Agent作为任务调度器将成为关键。
4. 业务大模型打造,用通用大模型进行微调,适应专门化需求。
5. 构建Agent操作系统,以Agent为核心的工作流将重构业务流程。
这些专业大模型代表的是大模型在企业和行业中的应用方向,而不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重要的是满足业务需求和创造实际价值。
大模型并非中心化云化的电力,而是去中心化的电动机。AI 大模型的本质在于赋能,通过将大模型应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