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商汤科技的董事长兼CEO徐立向全体员工发表了一封信,信中宣布公司完成了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并推出了旨在调整内部结构,以应对市场的新“1+X”架构。这一举动旨在平息股价波动,并试图消除因先前裁员而产生的员工不安情绪。根据解释,“1”表示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涉及AI算力租赁;而“X”则指代公司以往的传统AI等亏损较多的业务领域,这种业务结构的调整似乎并没有完全消除员工的不安,“如果经营利润无法提高,未来X部分业务仍可能面临淘汰风险。”公司内部人士声称,此举在某种程度上转移了因裁员而引发的关注,并将市场讨论的焦点引向了“X”新生态企业及其独立CEO的新架构中。内部信宣示,这些生态企业将享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与资金渠道,并有望把握市场机遇。
这不是商汤第一次调整组织架构。在2023年,公司将原有的四大业务板块重组成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以更聚焦的方式对抗市场挑战。但与此同时,公司在2023年的全年财报中解释称:“将生成式AI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同时保持传统AI业务和智能汽车的优势。”并且,据最新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生成式AI的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占总收入的60.4%,而传统AI收入占据总营收比重约为30%。此次业务调整的目标显然是要突出公司的优势业务,尤其是聚焦于押注生成式AI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提升财务报告的表现,并在市场中为自己塑造为重要领域参与者的形象。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举措只是财务方面的调整,仅仅是引发短期波动,并没有新意——因为它说到底只是一种财务技巧。商汤似乎在这种策略上乐此不疲,2024年再度上演了类似的调整。早在10月份的10周年全员信中就有所端倪。当时的信提到了组织架构向更加集中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后来商汤进一步发布了“1+X”架构调整。
回过头看,这种大规模调整并不出人意料。当时公司正深陷裁员争议,而内部员工对于可能发生的新架构调整并没有太多感知,组织的调整在商汤并不罕见。一位员工表示,在公司工作几年,几乎每年都要经历架构调整,每次调整都会让踏实做事的机会大打折扣。去年业务整合和今年的“1+X”架构调整共通之处在于,商汤的传统AI业务正在持续收缩。为了迎接AI浪潮,商汤裁撤了许多曾为2B2G服务的老业务。这无疑是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新架构下的商汤:“1”代表集团的核心业务,包括生成式AI和传统AI的视觉模型;“X”代表公司重组后的生态企业,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这些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享有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这让人联想到了阿里巴巴去年的变革:“1+6+N”的架构变革,不仅意味着在集团下成立独立运营的六大业务子集团,还可能独立融资和上市。这次调整与商汤的新架构不谋而合,都试图让每个部门独立承担盈利和亏损责任,同时激发更大的潜力。不过,在阿里内部,“1+6+N”也并非得到一致好评,部分员工认为这似乎更像是自建篱笆,拆分后的业务板块可能会陷入重复造轮子的不利循环。
对于商汤来说,回顾这次雷同于阿里的变革,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尚难确定。但这不是商汤第一次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其研发投入一直很高昂,且每年亏损的原因不仅在于巨额的研发成本,更在于其业务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而在传统AI领域,商汤的计算机视觉业务面临着泛化能力的缺失,客户需求高度非标准化,导致商汤无法标准化其业务工具箱,每一个需求都伴随着大量工作量。这样的技术瓶颈和高定制化需求无疑增强了成本,进一步拖累了业务扩展能力。至于IAG(智能汽车事业群),商汤内部管理和业务现状并非外界设想的那样光鲜。
商汤自我标榜已过渡到AI 2.0时代,但AI 1.0时代积累下的“技术财富”,在AI 2.0背景下,可能反而成为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技术迭代方向发生变化后,这些曾引以为傲的资产是否还具有竞争力,仍然是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商汤在生成式AI业务上取得了进展,这得益于其早先的布局,确实营造了一种领先的氛围,但随着互联网大厂的强势进入,商汤的先发优势是否能够保持仍不得而知。
最近,商汤宣布其新B类股份的配售事宜,总配售金额高达近28亿港元,这距离公司上一次配股仅过去半年。公告称,上次配售所得款项已全部使用,凸显了商汤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和运营压力。短时间内,商汤似乎确保了资金上的充裕。
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这次筹集的资金能否在新的架构调整后实现有效的盈利,而不是耗尽资金的问题仍有待观察。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在短期内,商汤的资金状况无疑将得到一定缓解。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