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会推动大模型创新,还是共造一场技术泡沫?

AI快讯1个月前发布 niko
15 0

AI眼镜的新浪潮与大模型的困境

国内科技行业在继去年的“百模大战”之后,今年或许将迎来“百镜大战”。今年8月,蜂巢科技发布支持国内主流大模型的界环AI眼镜。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推出搭载文心大模型的AI眼镜。紧接着,11月18日,国内老牌AR厂商Rokid推出了搭载通义大模型的Rokid Glasses。此外,2025年计划发布产品的小米、致敬未知也在其列,苹果也被传出正在研究AI眼镜市场的消息。

此番硬件热潮是由美国科技公司Meta引领,其与眼镜品牌雷朋合作研发的AI眼镜「Ray-Ban Meta」销售火爆,成为智能硬件领域的黑马。这一爆款的诞生令智能硬件创业者们兴奋,大模型领域的竞争者们更是兴奋不已。外界对于国内大模型应用迟迟未能诞生真正杀手级应用的焦虑,随着AI眼镜的爆火,似乎看到了新机遇。但对于大模型来说,这真的是一个突围的机遇吗?曾经炙手可热的智能眼镜和大模型,在热度消退后相互结合,给彼此带来新的故事,更像双方相互利用制造出的“伪风口”。

技术攻坚未到,价格战先行

大模型还未进入技术攻坚战,就先陷入了价格战。今年5月,阿里云宣布旗下的通义千问模型大幅降价,拉开行业降价序幕。随后,包括字节跳动、百度智能云、腾讯云、科大讯飞等在内,纷纷大幅下调旗下大模型价格。降价幅度高达90%。价格战之后,大模型的竞争转变为营销战。在广告投放上,大模型厂商加大了线上与线下的投入,推广自家AI应用。Kimi等产品正是通过广告轰炸声名鹊起。但无论是价格战还是营销战,都暴露出国产大模型的同质化和技术落地难问题。

资本变冷,人才流失

今年前三季度,AI领域融资额翻了一番多,但融资次数仅增长约10%,显示出大部分资金流向头部创业企业。今年下半年,资本的关注更多地转向其他领域。此外,人才流失现象在大模型公司中愈发普遍,一批骨干人才离开。

去年大模型概念火爆时,国内纷纷推出自家产品,目标着眼于下一个“ChatGPT”。然而,在价格战和营销战之后,大模型技术能力与预期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在软硬件结合上,大模型厂商刻意营造的商业噱头,至今未见颠覆性体验。

AI眼镜发展困境

此前的智能眼镜,包括AR/VR/MR眼镜,在轻便、显示效果、续航、智能化功能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使其难以兑现概念产品发布会上的承诺,导致投资创业热情减弱。而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销量的下滑,是近几年首次。

今年大模型的应用让智能眼镜由备受质疑的“电子垃圾”变为AI商业化落地的“新希望”。

以大模型为噱头,AI眼镜的销量存疑

如无意外,明年市场上可能会有数十款搭载大模型的AI眼镜问世。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有多个团队准备或已经开始做AI眼镜。大模型背后的公司认为他们找到了大模型商业落地的最佳载体。

但这有些过于乐观。2023年,Meta眼镜的成功并非依靠大模型带来的AI功能升级。而是其在轻便、舒适、时尚的表现,加上第一视角拍摄功能,才是激发购买欲望的真正原因。

国内互联网大厂及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是,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颠覆”、“变革”营销词已经产生排斥。结合大模型的AI眼镜,在功能上大多只是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导航提醒、物体识别等,无法满足广泛消费需求,更不用说存在同质化的产品。

Meta眼镜的成功经验

Meta眼镜爆红展示了给AI眼镜提供成功经验,即在性能、重量和价格间平衡,并在某领域突出亮点。国产公司能否复刻比肩Meta眼镜的产品,还待验证。

大模型落地的多面性

认为AI眼镜是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载体仍为时过早。AI眼镜非智能硬件设备的最终形态,更多是AR眼镜的过渡产品。AR眼镜发展受限于应用场景有限、缺乏不可替代性,内容生态匮乏。所以,大模型厂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AI眼镜上完美展示能力。

智能眼镜市场的早期阶段

根据GIR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从2014年的19.38万台攀升至675.53万台,但渗透率不足1%。智能眼镜领域的创新和颠覆性市场产品将至关重要。

谁能创造下一个口碑和销量俱佳的产品,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率先突破。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