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镜行业新动态:AI与AR技术融合发展

AI快讯1个月前发布 niko
31 0

智能眼镜行业的新篇章:AI与AR技术并进

从Google Glass到Vision Pro,人类对智能眼镜的探索充满进展,尽管过去的尝试并非都成功,Ray-Ban Meta的出现却重新点燃了行业对智能眼镜的信心。随着AI大模型应用的深入推广,智能眼镜领域绽放了新的生机。

今年下半年,百度携手国产头部智能眼镜商Rokid发布了搭载AI能力的智能眼镜,传闻小米和苹果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眼镜研发。同时,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也在紧锣密鼓评估AI眼镜项目。智能眼镜行业迈入了关键的抉择点:是延续AR的道路,还是开创AI的新路径。

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

2012年,Google Glass以其“登月计划”的称号横空出世,Google Glass设计之初被寄予了巨大期望,旨在“替代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智能手机”。Google Glass具备显示邮件、短信、导航信息等功能,并通过500万像素摄像头实现第一人称拍摄和棱镜投影回看电影。此外,支持语音搜索交互的能力也让其被视作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替代品。然而现实残酷,Google Glass的市场表现并未达到预期,2015年Google不得不暂停其销售。业界对Google Glass的失败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营销策略、应用场景缺失、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不足是导致其败北的关键。其中,美国科技媒体Verge明言,Google Glass的很多功能在智能手机上同样可用,但手机的使用体验更佳、更为便捷。
传统手机的功能替代之路似乎并不可行,于是智能眼镜厂商重新聚焦眼镜的原始功能——提供差异化的视觉体验。AR/VR眼镜成为Google Glass之后时代的主流。为了达到更好的显示效果,AR/VR眼镜在设计上作出了极大的改变,常以夸张和科幻造型呈现,重量问题一直是行业未能解决的难题,加之应用和内容生态的缺乏,这些都限制了AR/VR眼镜在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其中,苹果八年磨一剑的Vision Pr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Vision Pro在产品力上无疑抵达了智能眼镜的顶峰,但发布之后市场反响平平,终在不到一年内宣布停产,成为苹果“最短命”的产品之一。
AR/VR眼镜的衰落之后,行业的焦点转向了由Ray-Ban Meta引领的AI眼镜热潮。这款与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镜上线不到一年销量已突破百万,预计2024年的销量将超过200万,更有机构预测其全球销量潜力可达到600万以上。Ray-Ban Meta的成功无疑给了行业内极大的示范作用,包括百度的“小度AI眼镜”和Rokid与BOLON合作的“Rokid glasses”在内的中国厂商产品也备受关注。
百度凭借着其“最懂中文”的文心大模型技术,推出的AI眼镜能够无缝连接百度地图、搜索、百科等应用生态。而Rokid此次发布的“Rokid glasses”则整合了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算法能力,实现了问题解答、实时翻译等功能。除了百度、Rokid外,还有众多科技公司正在布局智能眼镜领域。
今年4月份,“李未可”发布了AI智能眼镜Meta Lens Chat;8月份,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推出界环AI音频眼镜;同月,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成立了合资公司,首款产品预计将于年底发布。目前为止,国内至少有50家公司正在推进智能眼镜项目。这些企业不仅包括小米、华为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还有雷鸟、影目、Rokid等新兴厂商。海外企业的苹果、三星、谷歌等巨头也在积极布局,一场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似乎在所难免。

AI成为智能眼镜的风口

深度研究了Ray-Ban Meta的成功要素后,各类AI眼镜厂商都将拍照识别、音频录制播放和AI调用列为产品的三大核心功能,即智能眼镜既是相机也是耳机,同时还是能够帮助用户翻译、导航的AI助理。随着AI大模型的兴起,行业需要一个类似手机的AI应用物理载体。Google Glass其实在产品设计理念上没有大问题,只是在错误的时间提出了这一理念,就像“领先半步”理论一样,“一步领先是先驱,两步领先就是先烈”。如今技术的成熟度与Google Glass发售时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Rokid Glasses所展示的,该款眼镜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重量仅有49g,而主板、电池等核心组件集成在纤薄框架中,使得整体造型更接近传统眼镜,大大提升了佩戴舒适度和便携性。
再借助光波导技术的支持,Rokid Glasses能够在不影响正常视线的情况下,通过透明镜片呈现清晰的虚拟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叠加显示效果,开辟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在功能性方面,通过深度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的算法能力,轻松完成物体识别、文字翻译和数学题解答等多功能应用。例如计算食物卡路里含量及实时呈现,或在跨文化交流场合自动捕捉对话内容并实时转化为对方语言的文字提示。这些都得益于AI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同时,供应链的成熟也极大降低了制造AI眼镜的门槛。
从行业人士的视角来看,纯粹的AI眼镜属于轻型产品,硬件构架相对简单。厂商只需要找到一个白牌眼镜供应商,采购摄像头、声学模块、蓝牙模块、电池和处理器,再开发一个接入开源大模型的手机APP,基础功能的AI眼镜即可成型。拼多多上的“AI智能音频眼镜”价格普遍低于100元,待机时间可达240小时。这也是行业竞争格局激烈的原因之一。

AR+AI:智能眼镜的未来发展路线图

综合以上分析,智能眼镜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三条技术路线:具备AR功能的智能眼镜、无显示屏的AI眼镜以及侧重于音频体验的音频眼镜。目前,AR眼镜与AI眼镜除了显示能力之外,主要差异在于交互方式。AI眼镜主要是VUI(语音交互界面),而AR眼镜则是GUI(图形交互界面)。智能眼镜正在面对续航、重量和算力这个“不可能三角”的挑战。功能越复杂的终端设备,能耗也会越高,扩大电池容量会影响眼镜的重量。AR眼镜尤其在重量上的挑战更为明显,一些厚重的头套式产品劝退了许多消费者。市面上主流AI眼镜重量大约45克,加配上镜片后根据度数差异重量还需增加,长时间会有不适感。
AI眼镜目前尚未解决续航问题,任何设备和手机、相机等相比,Meta拍摄最多可维持3小时。智能眼镜产品尚未完全定型,AR眼镜与AI眼镜都需要面对更多的技术难题。例如,AR眼镜正在尝试融入AI技术以拓宽应用场景,而一些AI眼镜厂商则在加强显示能力,以弥补自身短板。行业普遍观点认为AR才是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尽管图像交互与AI技术或许未来会融合一体。但目前二者都面临着如何实现规模化和快速渗透的挑战,Ray-Ban Meta作为行业唯一爆款的销量,与手机厂商发布新品时3天的销量相比也不值一提。
XREAL的创始人兼CEO徐驰在采访中曾表示:“AR是AI最佳的载体,而AI是AR最佳的交互方式,它们可能是未来十年中改变消费电子和互动体验的两项核心技术。”未来智能眼镜的发展可能将AR和AI技术进行结合,但在当下,两者都需要解决如何实现规模化和快速渗透的挑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