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若在纽约地铁看到Friend AI可穿戴设备的纯白色广告,你或许见证了AI行业史上最昂贵的营销赌注之一。
Friend公司CEO Avi Schiffman向《Adweek》透露,此次广告 campaign投入超100万美元,在地铁车厢放置**1.1万余张广告卡**、车站张贴**1000张海报**,还覆盖**130块城市广告牌**——部分车站(如西4街站)几乎被Friend的广告完全占据。”这是全球首个大规模AI营销活动,”Schiffman强调,尽管此前也有AI产品投放广告,但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线下印刷广告攻势。他将这场 campaign称为”豪赌”,并直言”手头没剩多少钱了”。
然而,这款售价129美元的AI可穿戴设备自推出以来就引发争议。《Wired》近期一篇报道批评其**持续监控功能**,标题直接用”我讨厌我的Friend”表达不满;更有部分广告遭到破坏,有人用喷漆写下”监控资本主义”字样,呼吁观众”去交真正的朋友”。
Schiffman坦言,他清楚”纽约人可能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讨厌AI”,因此特意选择留白较多的纯白色广告设计——”我希望人们能针对这个话题展开社会讨论”。
从营销角度看,这种策略充满争议:一方面,大规模视觉冲击确实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另一方面,产品本身的隐私争议尚未解决,高调宣传可能进一步激化公众负面情绪。更关键的是,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单一营销渠道,尤其是当产品市场接受度仍存疑时,可能严重影响公司长期发展。
这种”all in”式营销在科技行业并不罕见,但效果往往取决于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对于Friend这类涉及**个人隐私与日常监控**的产品,单纯增加广告曝光未必能解决根本的信任问题。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 campaign也折射出AI startups共同面临的营销挑战:如何在公众对AI技术日益警惕的环境中推广产品?Schiffman选择直面争议而非回避的策略,最终能否被市场认可,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