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录音」的AI吊坠:毒舌性格、技术漏洞,暴露可穿戴AI的集体困境

AI快讯4秒前发布 niko
1 0

定位“对抗孤独”,却成“社交负担”

22岁创业者Avi Schiffmann推出的pendant形状可穿戴设备“Friend”,初衷是通过持续记录并总结用户对话来对抗孤独,但实际使用中却成了“社交灾难”——这款挂在颈部的设备,连最懂技术的社交场景都难以融入。

“毒舌”AI性格:从“朋友”到“杠精”的反转

《连线》记者Kelly Robinson的体验最直观:她佩戴“Friend”参加某AI公司派对时,竟被指责“戴了窃听器”。即便在 tech-savvy 的环境中,设备仍显得格格不入,她直言“戴这个太‘掉价’,别人看到都会不高兴”。

更争议的是“毒舌”AI设定。开发者Schiffmann认为“情绪峰值的AI更有吸引力”,刻意设计了“坏情绪”——当记者Boone Ashworth抱怨设备问题时,AI反将一军:“你总散发‘不是我的错’的气场,爱抱怨。”这让Ashworth感觉被AI骂成“混蛋”,完全背离了“朋友”的定位。

技术缺陷叠加隐私焦虑:“总在录音”的心理负担

“Friend”的技术漏洞同样明显:Ashworth的旧款iPhone没有数据SIM卡就无法正常连接蓝牙,且完全不兼容安卓系统。更关键的是,即便断开连接,用户仍会陷入“所有对话都被记录”的焦虑——这种“随时被监听”的压力,进一步放大了隐私隐患

行业先例:可穿戴AI的“集体困境”

“Friend”的失败不是孤例。此前Humane售价700美元的可穿戴设备、Rabbit的R1均遭遇滑铁卢。这些案例共同指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始终在线”可穿戴设备,正面临用户体验、技术成熟度、隐私保护的三重挑战——如何在“智能”与“尊重用户”间平衡,仍是行业未解题。

「总在录音」的AI吊坠:毒舌性格、技术漏洞,暴露可穿戴AI的集体困境

Photo credit: Friend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