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已在身边:当智能原生重构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

AI快讯10秒前发布 niko
1 0

近期在打磨产品功能的过程中,一个结论愈发清晰——AGI并非3-5年后的未来图景,而是已经渗透至当下生产与生活的细节中。这是一个递归式的进化过程:AI的能力深度与覆盖范围随应用场景拓展持续扩张,但其价值并未因“未来感”被遮蔽,反而在具体场景中不断显现——当AI能在单一角色(比如编程)中完成全流程功能,本质已是AGI的局部落地,因为任何角色都需要综合判断能力。

这种观察与近期政策形成呼应。《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智能原生企业”被置于显著位置。文件明确,智能原生不是AI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与组织模式深度融合的思维方式——它以AI为核心,重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逻辑,让智能成为价值创造的底层驱动。

但这种融合面临双向理解的困境:懂技术的从业者未必熟悉组织运作的利益博弈,懂组织管理的人又难以跟上AI能力的进化速度。若AGI已在身边,这种认知鸿沟将成为AI落地的核心障碍——如何将人类知识与局部AGI能力无缝衔接,既是智能原生的最大挑战,也是企业当下最紧迫的课题

编程场景的变化,直观呈现了智能原生的实践逻辑。传统软件开发像一场“多乐器交响乐”:产品经理做需求分析、架构师设计蓝图、前后端工程师写代码、测试人员保障质量,分工协作才能完成项目。而在智能原生模式下,这场“交响乐”简化为“独奏”——开发者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向Claude Code等大模型编码助手输入详细需求,再反馈修正方向,就能完成过去团队数周的工作量。一位算法工程师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我没写一行代码,一天就完成了过去团队几周的交付。”

这种变化的本质,是AI从“工具辅助”转向“角色担当”:AI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人类只需调整“引导方向”。而这种能力的扩张是递归式的——从编程延伸至运维(比如通过AI快速部署k8s、elk等混合云服务),再覆盖更多职能,最终指向“无人公司”的终极形态:AI-AI协作替代传统组织流程,组织内化成智能体之间的互动。递归的速度,取决于AI的进化效率——AI比人类学习更快、比流程调整更灵活,这让智能原生成为必然。

在这种快速进化中,企业需要驾驭的不是具体技术(AI已大幅降低技术使用成本),而是价值创造范式。过去“做工具”的逻辑已失效:技术更迭周期远超业务商业化周期,若业务无法跟上AI进化速度,将陷入“必死之路”。打破困局的关键,是从“工具思维”转向“范式思维”——要么从细碎工具快速迭代,要么直接以智能原生模式锁定现金流,核心是“不停重构价值模式”。

验证AGI在身边并不难——深度应用AI工具就能感知;难的是让世界适应AI的能力。唯有重新定义角色与流程,用“智能优先”的思维驾驭价值范式,才能让AI从“工具”变成“价值引擎”。毕竟,AI的价值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重构人类创造价值的方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琢磨事”,作者:老李话一三,36氪经授权发布。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