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00万台:Plaud如何用AI录音硬件在巨头间隙撕开缺口?

AI快讯7秒前发布 niko
1 0

海外AI录音的“供给缺口”,让Plaud找到了机会

2023年之前,海外录音硬件市场仍由索尼、飞利浦等传统巨头主导,但产品多为基础录音笔,缺乏AI赋能的结构化处理能力;而谷歌“Live Transcribe”App的10亿下载量,却暴露了用户对“录音+实时转写+结构化总结”的强需求——这一“需求与供给的错位”,被华人初创公司Plaud精准捕捉。

从0到100万台:Plaud如何用AI录音硬件在巨头间隙撕开缺口?

Plaud的解法简洁而有效:推出可磁吸卡片式AI录音设备,将“录音”从“工具”升级为“专业生产力工具”。其最新产品Note Pro延续了3毫米薄的设计,搭载5颗麦克风可捕捉5米外声音,充电2小时实现50小时连续录制;软件层面集成OpenAI、Anthropic等多模型,支持多模态输入(图片+文本+语音),配合App生成结构化总结、思维导图——这些功能直接解决了职场人士“手机录音转写不准、无法快速整理内容”的痛点。

“中国硬件+美国软件”:Plaud的协同密码

Plaud的增长速度同样惊人:成立不到四年,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年化收入达2.5亿美元,且早在2023年初就实现正向现金流。支撑这一成绩的,是“中国硬件制造+美国软件研发”的协同模式——依托中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完成硬件生产(成本控制与产能保障),美国旧金山团队负责算法迭代与应用开发(匹配海外用户的交互习惯)。

从0到100万台:Plaud如何用AI录音硬件在巨头间隙撕开缺口?

与传统录音笔不同,Plaud的盈利模式更具持续性:基础款Note定价159美元,同时推出付费订阅制——免费用户每月享300分钟转写,79美元/年的Pro Plan解锁1200分钟转写及高级功能。这种“硬件+软件”的组合,让Plaud从“卖设备”转向“卖服务”,用户复购率(Pro Plan订阅占比)超过30%。

从三次失败到PMF:许高的创业“补课”

Plaud的成功,并非“天才创业者”的灵光一现,而是创始人许高三次创业失败后的经验沉淀。这位90后武汉大学毕业生,曾尝试过海外留学申请网站(烧光研究生学费)、一级市场推荐引擎、“拼好饭”类业务——三次失败让他认清一个道理:创业的核心不是“点子”,而是“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PMF)”

2021年第四次创业时,许高放弃了“颠覆手机”的幻想,转而锚定“海外AI录音”这一细分赛道:“我调研发现,国内讯飞、搜狗的智能录音笔很成熟,但海外市场还是‘传统设备+零散App’的状态——这是小厂能切入、巨头不愿做的‘空隙’。”

AI硬件的“反颠覆”逻辑:Plaud vs Humane/Rabbit

与Plaud的稳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Humane Pin、Rabbit R1等“颠覆式AI设备”的迅速陨落。2023年Humane宣称“改变一切”的无屏幕设备,因“反应慢、续航差、投影界面不直观”被评为“最差产品”,2024年销量仅7000台(退货8000台);Rabbit R1则因“支持应用少、依赖云端”,日活跌至5000。

许高的总结一针见血:“AI硬件的成功,不是‘取代手机’,而是‘补全手机的专业功能’。”Plaud的Note系列之所以能获得白领、律师、医生等用户认可,正是因为解决了“手机无法满足的专业需求”——比如律师需要精准记录庭审对话,医生需要快速整理病例讨论,这些需求是手机App无法提供的“专业级体验”。

巨头阴影下的未来:Plaud能成为“专业赛道的长青者”吗?

但Plaud的增长并非毫无隐忧——巨头入场的威胁正在逼近:苹果已将语音备忘录转写功能纳入Apple Intelligence,亚马逊收购了笔记设备初创公司Bee,OpenAI斥资64亿美元布局AI硬件;甚至有前苹果内部人士预测,Plaud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设备”。

许高的回应很清醒:“巨头做的是‘通用解决方案’,我们做的是‘专业级体验’。比如Note Pro的5颗麦克风、50小时续航、多模型多模态输入,这些细节是巨头不会投入精力优化的——我们的用户能明确感知‘专业与通用’的区别。”

“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的疑问,更点出了AI硬件的终极命题:“这些设备是‘功能’还是‘产品’?”对Plaud来说,答案藏在用户的付费意愿里——其Pro Plan订阅用户占比超过30%,说明用户愿意为“专业体验”持续付费。

Plaud的三种未来:从“功能”到“产品”的跨越

摆在Plaud面前的未来有三种可能:成为“昙花一现的功能”,被巨头收购,或成长为“专业AI录音领域的独立玩家”。许高的目标很明确:“我们要做‘长青的产品’,而不是‘一时的热点’。”

对整个AI硬件行业来说,Plaud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非颠覆式”的成功路径——不追求“改变一切”,而是“解决一个具体的痛点”;不依赖融资烧钱,而是通过“硬件+软件”的组合实现盈利。当市场因Humane、Rabbit的失败而对AI硬件失去信心时,Plaud用100万台的销量证明:AI硬件的机会,藏在“细分需求的精准匹配”里。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