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OpenAI董事局主席Bret Taylor、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及科技作者Kyle Poyar分别从创业机会、产品方向与定价逻辑三个维度,分享了对AI领域的最新观察。这些观点结合行业一线经验与240家软件公司的数据,为从业者理清了AI从技术到商业化的核心路径。
AI创业的3大机会市场:从基础模型到应用落地
OpenAI董事局主席Bret Taylor在Lenny’s Podcast采访中指出,AI领域将形成三个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
- 前沿基础模型市场:这一领域最终将像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一样,仅留存少数超大型企业与顶尖实验室。原因在于,前沿模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初创企业不仅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且模型价值会快速贬值,只有规模化运营才能实现回报。目前尝试布局的初创企业多已合并或被大企业收购。
- 工具(数据平台)市场:即服务于AI开发的数据平台类工具。尽管亚马逊、Azure等巨头已推出竞争产品,但仍有部分企业能存活。不过,这一市场红利已接近尾声——若巨头推出同类工具,用户可能转向更可靠的基础设施厂商。
- AI应用市场:这是创业企业的核心机会。例如Sierra通过智能代理协助企业接听电话、回复聊天,优化客户服务体验;Harvey则为法律行业提供反垄断审查、合同审核等代理服务。这类企业销售的是直接创造商业价值的产品,利润率更优——尽管需向模型提供商支付费用,但用户更愿意为“解决实际问题”付费。
Bret Taylor同时强调,智能代理的“自我反省”机制至关重要——让AI监督AI的效果远超预期。例如,打造一个90%时间正确的智能代理已非易事,但用另一个代理检测剩余10%的错误,反而更容易实现。
下一代AI产品的4个信号:从“技术堆叠”到“用户中心”
OpenAI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在《Moonshots》采访中,解读了下一代AI产品的核心方向:
- 推理突破:从“知道”到“会想”:AI的核心变化并非“记住更多信息”,而是“学会构建思维链”。例如,回答“多少人能爬上这座山”时,模型会先反问“山的高度?是否有路?天气如何?”,再通过多步骤推理给出结论。这种能力让AI能处理财务分析、科学论文撰写等复杂任务,无需依赖数据堆砌。
- 界面重塑:主动服务成为标配:OpenAI的目标是将ChatGPT从“等待召唤的工具”转变为“时刻在场的智能伙伴”。这需要三个核心能力:记忆(记住用户名字、偏好与未完成任务)、视觉(生成图片、视频等内容)、语音(自然连续的对话)。但更关键的是“共处感”设计——团队测试了语音对话的语调、节奏、情绪甚至停顿细节,让AI能在用户迟疑时主动补充,根据语气切换话题,无需用户刻意组织语言。
- 产品闭环:任务完成度决定价值:多数用户已从“关注AI有多聪明”转向“关注AI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发送数据分析邮件时,AI不仅要撰写文案,还要调用CRM数据、套用用户习惯的模板、完成发送并记录轨迹,实现全流程闭环。AI的价值不再是“展示技术”,而是“干完这件事”。
- 全球落地:普惠能力成为分水岭:OpenAI最关注的是模型能否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未来,AI可能让30亿人掌握基础编程能力——因为编程将从“写代码”变成“用自然语言向AI提需求”。而全球竞争的核心已从“技术演示”转向“实用性与稳定性”,需要基础设施、客户支持、版本适配与语言本地化的完整体系。
AI定价的5个趋势:从“传统模式”到“混合逻辑”
科技作者Kyle Poyar结合240家软件公司的数据,总结了AI定价的核心趋势:
- 混合定价成主流:传统的“席位收费”“固定订阅”模式因价值不匹配与成本负担,正在被“订阅+使用量”的混合模式取代。这种模式的优势包括:融入现有体系、创造向上销售路径、控制低利润客户风险、保持成本可预测性。
- 混合定价的组合选择:常见的混合模式有“按使用付费”(灵活但可预测性低)、“限额按使用付费”(降低用户风险)、“使用量套餐”(承诺使用量并超额计费)、“平台费+使用量”(锁定客户并提供高级服务)等。企业需根据自身成本与用户需求选择。
- 基于结果定价短期不适用:尽管“按成果付费”能传递产品信心,但面临四大挑战:不同客户的成果需求差异大、成果难以归因于AI、无法准确衡量成果、成果波动导致财务风险高。
- 价格透明化的价值被高估:公开定价能吸引流量与定义价值,但多数企业尚未理清定价逻辑——一旦公开,后续调整会非常困难。因此,透明化并非“必须选择”,需结合企业发展阶段。
- 企业定价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缺乏定价分析、价值建模的专业人才,仍依赖Excel或过时系统,无法支持实时数据驱动的定价决策。需警惕“定价无人区”——既放弃了初创期的“拍脑袋”,又未建立正式的定价机制。
参考资料:1.《OpenAI董事局主席布雷特·泰勒:AI创业的3个机会市场|中企荐读》(中国企业家杂志);2.《2025|OpenAI 首席产品官:下一代 AI 产品的四个信号》(AI深度研究员);3.《从240家AI软件公司的定价数据,我看到了5个关键趋势》(乌鸦智能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