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nthropic选择“断供”:全球AI竞争早已进入人才争夺战

AI快讯6秒前发布 niko
1 0

9月5日,彭博社、《金融时报》等外媒报道,Claude大模型开发商Anthropic发布公告称,因“法律、监管及安全风险”,即日起终止对“中国控股公司”的服务支持。这一决定引发科技与媒体圈广泛讨论,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事件背后折射出全球AI竞争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从技术、算力的比拼,转向人才的争夺与留存。

2025年夏,华盛顿希尔顿大酒店的Hill & Valley Forum峰会上,NVIDIA创始人黄仁勋穿着标志性黑色皮夹克登台,抛出一个震撼数据:“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是华人。”在这个由美国国会下属“中国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与硅谷头部风投共同发起、聚焦中国科技崛起挑战的论坛上,黄仁勋强调,这一现实“必须成为重新审视AI技术竞赛游戏规则的核心变量”。

黄仁勋的判断基于全球AI人才供给的清晰格局。Digital Science2024年发布的《DeepSeek与人工智能的新地缘政治:中国崛起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力》报告显示,中国AI论文产出量已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成为全球AI研究的“发动机”;乔治·华盛顿大学ETO平台《国家/地区AI活跃度指标》进一步揭示质量优势——2017至2022年间,中国高被引AI论文达29229篇,紧随美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AI论文被引次数已超越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分列全球学术机构第一、第三位。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华人AI人才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关键贡献。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知名科学家李飞飞,本科毕业于中国,但ImageNet项目与斯坦福AI实验室的核心建设均在美国完成;OpenAI的ChatGPT研发中,翁丽莲、陈泽青等华人科学家的研究直接推动了模型的诞生。这种“中国培养、美国转化”的模式,形成“人才供给”与“成果落地”的地理错位——中国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源源不断输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AI人才,却大多被美国的创新生态转化为企业技术成果。

这种错位加剧了中美在AI人才领域的博弈。美国政府近年通过一系列政策限制高端技术人才流动:加强对中国研究人员与学生的F-1学生签证、H-1B工作签证审查,限制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赴美技术交流,试图切断人才“外溢”以维护技术垄断;而中国则面临“人才培养多、成果留存少”的困境——本土培养的AI人才,其突破性成果往往服务于美国企业的技术主导权,导致“上游研究领先、下游转化被动”的局面。

人才博弈进一步推动全球AI生态分化。企业已从“拼GPU性能、拼算力规模”转向“拼全球化人才网络的构建与留存”:微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英国剑桥设立AI研究实验室,谷歌在瑞士苏黎世、以色列特拉维夫建立AI研究中心,腾讯2017年成立全球AI Lab(覆盖西雅图、加州等地),阿里巴巴达摩院在全球8个城市设研究中心,均试图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地缘政治风险。未来,美国主导的AI模型可能更贴合西方价值观与商业应用,中国主导的模型则更聚焦本土数据与市场需求,形成“碎片化”的全球AI生态。

当Anthropic选择终止对中国控股公司的服务,全球AI竞争的本质已清晰——人才才是AI博弈的核心变量。对国家而言,仅“抢人”不够,更需建立“开放的科研文化、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生态;对企业而言,需打造“包容文化+灵活管理+全球化布局”的弹性组织,才能在长期竞争中占据优势。毕竟,AI的未来不是技术的独奏,而是人才的合唱——谁能赢得人才,谁就能书写AI时代的游戏规则。

数据来源

  • [1]Hook, Daniel (2025). Deepseek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AI. figshare. Online resource. 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29336588.v1
  • [2]Melot, J., Arnold, Z., Abdulla, S., & Chalal, H. (2024). Country AI Activity Metrics (1.3.0) [Data set]. Zenodo.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452278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学园,36氪经授权发布。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