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技记者Walt Mossberg在退休专栏中提出“正在消失的计算机”——**环境计算**,即无处不在的计算环绕生活。8年后的IFA 2025柏林展上,雷科技报道团现场观察到,中国与全球厂商的AI技术应用,正让这一愿景加速落地:AI不再是产品的“功能点缀”,而是成为连接设备、服务生活的“系统底座”。
与年初CES强调AI的革命性不同,IFA 2025的AI更“务实”——从日常家电到可穿戴设备,AI都在解决具体的使用难点。海尔智家的冰箱通过摄像头识别存货,主动推荐菜谱并提醒补货;追觅X-Wind空调搭载毫米波雷达与AI人感节能技术,能精准感知人体状态,无人时低功率运行,有人时快速调温;TCL小蓝翼C7新风空调结合AI大模型,能实时判断睡眠状态,生成可变温度曲线,宣称提升25%深睡时长。就连可穿戴设备也迎来量产:致敬未知旗下BleeqUP AI骑行眼镜,能自动识别运动高光时刻生成短视频,还能监测危险并录像,此次IFA终于宣布正式开售。
更关键的变化是,AI从单设备功能增强,转向家庭整体的“中枢调度”。三星SmartThings生态结合Knox安全与AI Home理念,让冰箱、洗衣机、扫地机器人联动:冰箱知道食材库存,洗衣机会避开用电高峰启动,扫地机器人在用户离家后自动清洁;LG ThinQ ON平台的智能体FURON,能跨设备调度家电,还会根据生活习惯推送购物建议;海信基于自研星海大模型打造的“五大智能体”(AI空气、洗护、美食、能源、服务),让烹饪、洗衣全流程自动优化——**用户不再需要手动操作,AI成了家庭的“新大脑”**。甚至国产厂商SwitchBot推出的AI Hub,内置视觉语言模型与6T算力芯片,能本地识别家庭场景,比如提醒忘带手机,还支持自然语言检索视频片段,符合欧洲用户的隐私需求。
AI的改造还延伸到“非智能”品类。传统玩偶厂商将大模型交互、情绪识别植入毛绒玩具,让玩偶从“静态陪伴”变成“能对话、懂情绪”的AI陪伴者;熨烫机通过AI识别布料材质,自动调整温度与蒸汽压力,避免烫坏衣物;美容仪能分析肤质生成个性化护理方案;电动滑板车借助AI学习异常震动,预警防盗并推荐安全路线——这些原本“低科技”的产品,都因AI拥有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从IFA 2025看,AI的角色已从“听指令”转向“主动服务”:它让冰箱更懂食材,让家庭设备联动自治,让玩偶能安慰情绪,让熨斗会“认”布料。这种“主动智能”,正是环境计算的核心——计算不再是设备的功能,而是融入生活的无形服务。
不过,未来仍有问题待解:跨品牌生态的AI联动能否稳定?本地算力与能效如何平衡?情感陪伴AI的边界如何设定?这些答案,或许会在未来的IFA上揭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