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GI不是未来,是正在发生的日常
优化产品功能的过程中,一个判断愈发清晰:**AGI并非3-5年后的未来图景,而是早已渗透至我们的日常场景中**。这是一个递归进化的过程——AI的能力深度与覆盖范围会持续扩张,但这不影响它已成为当下生产活动的核心参与者。
当AI能完整承接某个专业角色(比如编程)的所有功能时,它本质上已具备AGI的特征——任何专业任务都需要综合判断与跨领域知识。但为何多数人对AGI的存在“感知不明显”?这像坦克刚发明时被扔到西伯利亚测试,最终得出“坦克不如狗拉爬犁”的结论——技术的价值未被放在正确的场景中释放,认知滞后掩盖了它的潜力。
### 智能原生:AI主导的价值创造体系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智能原生企业”被重点提及。这一概念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AI与组织模式深度融合的思维范式**——它改造的是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逻辑,让AI从“工具”升级为“价值创造主体”。
以编程为例:传统软件开发是产品经理、架构师、前后端工程师协同的“交响乐”;而在智能原生模式下,开发者只需向Claude Code等大模型编码助手输入自然语言需求,就能完成过去团队数周的工作量。一位算法工程师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我没写一行代码,一天就交付了过去团队几周的成果。”
**智能原生的核心定义**:一套以AI为主体、智能优先为原则的价值创造体系。AI是“飞舞的风筝”,人类只需调整手中的线——AI承接核心任务,AI与AI的协作替代了传统组织的复杂流程,组织形态内化成智能体之间的互动。
### 从智能原生到无人公司:递归进化的终点
智能原生的进化是递归式的:从编程、运维等单一角色的AI替代,逐步扩展至全职能覆盖。一位运维工程师的实践案例最能说明这种变化:他借助AI编程,一周内完成了k8s、日志ELK、监控Prometheus等全栈服务部署,而这在过去需要一年时间。
这种递归进化的终点,就是“无人公司”——以智能原生模式处理全业务流程,直接锁定销售额与现金流。它的核心逻辑与OpenAI的五级模型一致:Agent(智能体)与Organization(组织)本质相同,只是覆盖范围与复杂度不同。
AI的进化速度决定了递归的深度:技术更迭周期已短于业务与商业化周期,若停留在“工具级应用”,必然被大模型的“折叠力量”淘汰。唯有以智能原生为起点,补全AI缺失的数据、知识与工具,才能应对这种变化。
### 范式转移:驾驭价值创造的新逻辑
AI技术的普及,让“技术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但**真正需要驾驭的是价值创造模式**。过去“用AI优化流程”的思路已过时,现在要“用AI封装业务”——找到AI的现实边界(数据、工具、知识),将其嵌入流变的商业环境中。
从“小”到“大”的路径:从细碎工具起步,但不可止步——工具会被大模型快速折叠;从“大”到“小”的路径:直接构建无人公司,补全AI的短板,锁定核心业务现金流。两种路径无绝对对错,但都需要“AI思维”——数字与智能空间优先的思维模式。
### 反身性与未来:无人公司的终极图景
若所有公司都进化为“无人公司”,会发生什么?在纯粹的经济逻辑中,智能高者胜;若智能水平持平,信息差与能力差会消失,反身性会导致“热寂状态”——大规模计算但无回报,现有体系崩溃,最终进入新的文明状态。
这正是“无人公司”的深层含义:技术推动商业形态奔向既有模式的终点,同时开启新的可能性。
### 小结
验证AGI的存在不难——深度应用模型即可;难的是**重构商业范式**:用智能原生体系让AI释放价值,用递归进化走向无人公司。若不能提升认知视角,只会陷入“刻舟求剑”的困境——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唯有重构价值创造的逻辑,才能抓住AGI时代的机遇。
(注:文中运维案例截图、智能原生架构图保留原文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