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18期间,北京某商场里26款人形机器人成为焦点。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小熊般可爱,有的灵活递气球,还有的会“打招呼”,用“萌劲儿”赢得人类喜爱。此前春晚,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扭动秧歌,也让这类“大人物”走进大众视野。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引发了对商业化边界的思考。
人形机器人并非一蹴而就来到现实。早期大众认知局限于扫地、送餐等简单机器人。如今,具身智能促使智能人形机器人诞生,它们模仿人类形态与运动能力,能感知环境、自主决策与交互。这一变革背后,是政策、资本与产业链协同的结果。
政策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成本大幅下降,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65%,整机成本三年降30%。产业链也日益成熟,中国企业在全球百强产业链名单中占据37席。商业化加速,人形机器人渗透到生活与工作各领域。工业领域,优必选、智元、宇树等企业的机器人各展身手;家庭服务领域 ,“湘江1号”、“夸父”机器人也表现出色,重构着人与技术的相处模式。
产业界对人形机器人的追逐热情高涨。2024年具身智能融资超百亿,巨头纷纷入局。行业规模迅速壮大,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达53亿,2028年达387亿。但人形机器人也带来挑战。在社会层面,它可能替代大量工作岗位,引发失业风险。在技术应用上,人机心理距离、信任与接受度问题亟待解决。
商业化进程中,人形机器人面临规模化量产难题。部分早期项目因商业化路径模糊、场景错配遭遇困境。技术创新是破局关键,行业需通过算法优化、结构创新和专用轻量化机器人大模型开发,降低成本与故障率,实现大规模商用。
总之,人形机器人发展势不可挡,产业界和大众需共同探索与之相处的方式,推动其在工业领域规模化应用,书写未来故事。今年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天工1.2max成为首位撞线机器人,或许多年后这场比赛将被赋予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