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内,由豆包、百川、小荷等组成的「AI医疗大模型战队」与人类医生团队对决打平,这让「AI医生」从科幻走向现实。其中,王小川和他的百川智能在造「AI医生」的道路上表现激进,其使命是「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
AI医疗并非新生意,从发展历程和技术演变来看,如今大模型和多模态技术融合,特别是DeepSeek降低了AI医疗应用门槛,让「为人类造医生」成为可能。据测算,预计到2031年全球AI医疗保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172亿美元,OpenAI的神秘项目cderGPT也瞄准该领域。
然而,百川智能面临诸多挑战。技术上,百川最新模型发布停留在今年3月的「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B端商业化和C端医疗智能体赛道进展缓慢。但百川也有动作,停止预训练新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后,加速垂类模型构建,今年1月开源行业首个医疗增强大模型Baichuan- M1 – 14B,3月发布全球首个儿科大模型。
商业化方面,百川加大区域市场拓展,在多地设立子公司,加速医疗解决方案落地。不同区域落地场景不同,如北方区域试点「AI儿科医生 +真人医生」双医模式,江苏等地聚焦AI精准诊疗。生态端,百川通过对外投资构建AI医疗圈,并购广州涛喀科技,投资小儿方健康科技等。
不过,百川智能落地AI医疗存在问题。大模型侧,入院只是起点,收集高质量医疗数据成本高,受医院信息化基建和医生配合度影响,且数据清洗标注有隐形成本。商业化上,虽有「卖APi、按Token收费」模式,但B端仍走系统集成和定制化老路,儿科和全科商业化道路艰难。生态建设方面,生态伙伴主要助其拿订单,投并购布局凸显「商业化焦虑」。
2025年,AI医疗成为巨头抢滩新战场,C端字节、蚂蚁、京东等纷纷入局,B端大模型已遍及医疗核心场景,形成「AI医疗诸神之战」态势。百川智能虽有先发优势,但内部人员频繁变动,想要在竞争中立足,王小川面临艰难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