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赛道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国外Dang.ai的「AI坟场」版面显示,有1289个产品处于关闭或停止运营状态,仅2025年就新增两百多个。其中聊天机器人占比近40%,辅助代码类超20%,像曾经叫板Google的Neeva也已折戟。
套壳与硬件赛道,生存压力巨大
多数AI产品为套壳产品,如AI搭讪台词生成器,上线不久便关闭。AI硬件赛道也不乐观,Humane的AIPin功能娱乐性大于实际价值,应用场景单一。套壳产品不仅面临产品间竞争,还受大模型功能更新的淘汰压力。大公司在通用搜索领域也难敌巨头,Neeva虽有融资,但在Google和微软的垄断下烧钱难以为继。
国内大厂产品,也有运营难题
国内“AI六小龙”中的Minimax,虽有自研模型,但产品Glow曾因涉黄被下架。字节跳动的猫箱、XHer,阅文集团投资的「筑梦岛」等产品也因尺度问题整改或停运。
情感陪伴赛道,盈利成致命伤
情感陪伴类AI曾被寄予厚望,2023年全球流量Top50的AI应用里有8款属于此类。它能体现生成式AI优势,击中现代人孤独痛点。然而,盈利模式是其难题,目前多采用订阅制,套壳产品成本高,引入游戏化氪金玩法后运营强度大。国内主要AI伴侣应用月活和使用时长下滑,头部公司尝试转型,但过于垂直小众仍难以盈利。
全球标杆产品,变现差异明显
美国的Replika和Character.AI是全球AI伴侣应用的标杆。Replika付费用户比例高,月收入稳定;Character.AI用户多但变现难,最终卖身Google。这表明虚拟伴侣规模化挣钱不易,AI陪伴难以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多数入局者可能成为AI墓地里的新墓碑。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