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麻省理工学院的《研发创业工作室指南》在全球创新圈引发关注。该指南指出,尽管尖端技术突破多发生在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和大型企业内部,但大量技术创新改变世界的机会未能实现。原因在于现有研发组织的项目和系统,未被设计用于识别和打造有影响力的创业项目。
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南基于MIT Proto Ventures的经验,提出修复研发转化路径的新方法。ProtoVentures模式已在MIT催生数家技术驱动型初创公司,涵盖核能、等离子诊断、卫星推进等深科技领域,证明了其可迁移性和借鉴价值。
研发创业工作室:连接科研与市场的桥梁
研发创业工作室可视为嵌在科研机构内部的“工坊”,旨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新公司。它打破了技术导向与市场导向创业之间的断层,通过一整套流程将“可能性”变为“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人员与市场、投资人等建立新联结,“创业建设者”则挖掘潜在机会,推动技术转化文化在组织内部形成。
打造成功的研发创业工作室:15个关键步骤
基于MIT ProtoVentures五年的试错与学习,总结出15个成功关键步骤。首先要赢得高层全力支持,让领导层认同工作室的价值,并设定合理预期。坚持内部打造项目,因为外部工作室与组织在激励机制和文化上难以契合,内部工作室能更好地融入组织,利用现有资源。
与现有创新项目携手合作,为其提供优质新项目,吸引更多研究人员。明确界定专注领域,在技术与行业交叉点定义领域,范围既不过宽也不过窄。招募专注且优秀的创业建设者,他们应兼具技术博士后、初创公司创始人、风险投资人的特质。
为创业建设者提供支持体系,包括资源和顾问委员会。重视数据,跟踪关键指标,定义成功衡量标准。将创业建设者融入实验室,与研究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参与研究,挖掘有商业价值的发明。
挖掘创业的“原料”,包括技术能力、市场需求和人才。建立知识管理系统,采用改良版Zettelkasten方法,管理能力、需求和人才信息。激发大量创业点子,追求数量,后续筛选。尽早接触潜在联合创始人,让他们成为工作室的助力。
筛选最佳创业点子进行深入探索,采用正式阶段门流程,根据战略指标评估。深入探索最佳创业点子,组建团队,完善技术愿景和商业模式,强化较弱方面。最后进行构建与推出,为有前景的项目提供资源,消除障碍,实现创业目标。
结语:研发创业工作室成为技术转化基础设施
中国已进入“深科技+硬技术”竞争时代,虽然科技园区和高新区推动了产学研协同等,但“技术转化”仍难以落地。研发创业工作室应成为创新区的“技术转化基础设施”,它是一种连接技术与市场的结构性机制,将助力科研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