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病毒与昆虫“乱点鸳鸯谱”,揭秘传播奥秘

AI快讯15小时前发布 niko
3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农田里,不起眼的小虫子常给植物带来大麻烦。它们不仅啃食庄稼,还会传播病毒,比如水稻条纹病毒(RSV),会引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传播该病毒的灰飞虱,还会通过卵将病毒传给后代,增加防治难度。

通常,一种昆虫只传播特定的一种或几种病毒。像灰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这三种常见飞虱,基因同源性高、模样相似,但传播的病毒却不同。这是病毒与虫媒在数百万年协同进化中形成的精准配对。

病毒传播方式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是昆虫口器上的特异性蛋白质“爪子”抓取病毒,下次取食时传给植物。复杂的持久传播中,病毒要在昆虫肠道、血腔、唾液腺“打卡”,每关都面临考验。肠道是入场考试,病毒靠硬实力或软实力通过;在虫媒体内,会遭遇抗病毒反应等阻拦;最后到唾液腺,需与关键运输因子结合才能传给植物。

对于病毒和虫儿组CP的过程,科学家有诸多猜想。为探索病毒能否在近源物种昆虫中感染传播,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员充当“月老”,将RSV作为主角,把灰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纳入“相亲池”,用显微注射技术绕过肠道屏障,观察结果。

实验发现,RSV在灰飞虱体内快速增殖并能传给植物,而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体内,病毒前期被压制,即便后期增殖也无法突破唾液腺屏障,传播链条断裂。

科学家进一步提出问题:RSV能否通过多代传递增殖适应近源昆虫生理环境,突破传播屏障?从进化生物学看,这种可能性存在。一旦未知病毒突破屏障,可能引发新病害流行。

在这场“相亲派对”中,人类既是观察者,也是可能改变规则的“月老”。如何平衡科学探索与生态安全,值得深思。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