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谷歌、斯坦福以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纷纷推出「AI科学家」系统,对科研范式革新起到推动作用。斯坦福大学病理学家ThomasMontine曾通过虚拟AI科学家系统,在短时间内获得阿尔兹海默病潜在治疗方法的一万多字研究报告。
多款AI系统各有特色
斯坦福大学James Zou团队利用GPT – 4o打造的VirtualLab系统,默认有「首席调查研究员」和「评论家」两个AI分工协作。谷歌基于gemini2.0构建的多智能体AI系统,作为「虚拟科学合作者」,专注生物医学研究,虽不能让用户为智能体分配科学专长,但功能多样。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VirSci系统类似组织者,通过合作者选择、选题讨论等五个关键步骤协同科研。
肝脏药物测试凸显AI能力
斯坦福大学医学研究员GaryPeltz参与谷歌人工智能合作科学家项目,在寻找治疗肝纤维化药物时,AI提出的三种药物中有两种在人类类器官模型测试中显示出促进肝脏再生和抑制纤维化的潜力,而他自己提出的两种未奏效。不过,也有肝脏研究人员认为AI建议缺乏创新和深度。
人类科学家看法不一
不同科学家对「AI科学家」看法各异。Gary Peltz震惊于其能力,认为LLM如同早期人类社会的火;FranciscoBarriga虽认可AI方案,但觉得缺少人类参与的直觉灵感;CatherineBrownstein认为LLM可提升效率,但使用者需有专业知识识别错误,她感激AI在论文审阅时给出询问患者的建议。
未来科研或人机共融
科学的未来或许并非AI主导,而是人类的「不完美」与AI的「完美」相互碰撞,AI成为人类始终在线、专注且无偏见的思维合作者,伟大发现将诞生于人机有序与无序的协作中。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