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雷军亲自发布重磅产品小米AI眼镜,起售价1999元。然而,中国AR公司Rokid后脚正式发售已发布大半年的RokidGlasses,售价2499元。小米自带流量,但销售数据显示,小米AI眼镜首销3天销量接近5万副,而Rokid Glasses全球定金订单超25万副。
早在2012年,谷歌发布谷歌眼镜后停售,却点燃了祝铭明的创业热情。2014年,他创办Rokid,主攻冷门的AR和AI方向,前期自掏腰包、抵押资产。公司曾因市场冷门转向其他领域,祝铭明却坚信“没钱找钱,没人找人,产业临界点未到就耐心等待”。
祝铭明先等到B端市场机会,如博物馆、景区的智能导览,工业领域的安全保护与操作辅助。但B端市场有限,产品出货量仅几万。随着AI爆发,产业机会来临。2023年Meta和雷朋合作的Ray- Ban Meta新增AI功能后大卖,小米AI眼镜也对标该产品。而Rokid去年11月就推出“AI+AR”的RokidGlasses,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
面对小米搅局,祝铭明很淡定。一方面,两款产品不在一个赛道。智能眼镜有三种主要路线,小米AI眼镜是在智能音频眼镜基础上增加摄像头,而RokidGlasses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AR显示模块,体验更好、更人性化,可实现提词、导航、翻译、做饭查询等功能。另一方面,AI和AR眼镜存在“不可能三角”,即高性能计算展现力、续航和重量难以同时满足。RokidGlasses虽有不足,但已是过去10年技术的集大成者。小米和苹果此前的类似产品也因重量、续航问题被诟病。
当前,智能眼镜市场竞争加剧。今年1月CES展会上,智能眼镜产品成主角,众多企业入局。Rokid面临两大难关:一是竞争压力,巨头虽难短时间克服“不可能三角”,但有能量消灭创业公司,不过巨头入场也做大了行业蛋糕;二是要让智能眼镜成为大众刚需,目前产品使用门槛较高,基础功能缺乏强差异化,内容生态薄弱。要克服这些问题,Rokid需依靠产品提升,让用户在各种场景下都觉得产品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