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平台Manus开放注册引关注爆火60天后,此前“一码难求”的AI智能体平台Manus终于开放注册。今年3月其横空出世,背后创业公司“Monica”此前已获腾讯、真格基金及红杉中国前身HSG等融资,近期还完成75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市值跃升至近5亿美元。与AI对话产品不同,Manus能通过文字指令完成复杂工作与生活任务,如制作视频演示材料、设计网页和APP、定制旅行手册等。
大厂抢夺AI智能体赛道话语权 Manus爆火后,互联网大厂加快在AIAgent(智能体)的布局。字节跳动、百度等推出心响APP、扣子空间等智能体产品。市场上的Agent产品主要分三类:面向普通用户的通用型Agent,如Manus、心响、扣子;面向B端行业的垂直agent应用,像电商智能客服、银行智能理财教练;面向普通开发者的搭建智能体平台,如百度文心智能体平台、蚂蚁集团“百宝箱”。通用型Agent竞争激烈,大厂布局一方面为大模型找落地方向,另一方面争夺AI互联网时代入口权。不同大厂发展路径有别,百度心响关注大众生活,字节扣子空间主打协同办公,阿里与Manus合作并公测“心流”智能体。不过,目前通用型Agent尚未能完整解决用户痛点,在跨应用操作等方面表现不佳。
MCP协议助力但接入遇阻由于不同应用“孤岛”状态,AnthroPic推出的MCP协议为解决互联互通问题提供思路,腾讯、阿里云、百度等宣布支持,但接入者仍少。接入MCP意味着交出流量入口,企业顾虑用户流失,不愿轻易接入。此外,生态不完善使通用Agent商业模式欠佳,用户预期高但体验差,创业公司难积累用户,大厂也面临数据开放与否的考量。
通用Agent前景遭质疑,B端Agent潜力凸显许多从业者不看好通用型Agent前景。其使用体验受技术细节影响,如视觉能力、跨应用操作成熟度不足。同时,“通用”面临简单易用与专业解决问题的矛盾。相比之下,B端垂类智能体发展成熟度更高,能结合客户需求深度定制,可从事重复性劳动,技术要求低且更稳定。开源证券研报称,AIAgent有望在B端率先商业化。从一些B端Agent企业财报可见增长潜力,如“第四范式”营收大增。不少开发者瞄准B端Agent生意,已有开发者获利。
智能体元年将至,仍需突破难关当下智能体开发门槛低,普通用户也能上手。腾讯、百度、阿里等推广智能体开发平台,吸引开发者。开发者可通过智能体变现,但有观点认为在大厂平台做Agent意义有限。业内认为2025年是Agent产品爆发元年,赛道融资金额可观,但Agent仍处萌芽期,通用Agent打不开知名度,要解决B端场景定位、通用Agent生态孤岛等问题,行业才能迈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