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期刊:学术出版革新先锋
2024年11月,科睿唯安宣布eLife期刊不再拥有SCI影响因子,这本由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英国Wellcome基金会及德国马普学会支持的非商业性学术期刊,由此面临新的挑战。进入2025年,其投稿量变化最大的来自中国,此前约40%的投稿来自中国,如今约失去了80%。这主要源于中国科研在经费资助决策和职称评定方面对影响因子的高度依赖。
独特模式:不拒稿与发表后评审
eLife以其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出版模式著称。成立之初,它便推出同行评审的协作系统,审稿人和编辑共同讨论意见,吸引了众多在职科学家参与。2021年起,eLife尝试发表论文预印本,2023年全面推行预印本+评审意见的发布方式,并调整文章处理费。其不拒稿模式并非来者不拒,而是依据标准决定稿件是否进入评审环节,不因审稿人喜好拒绝文章。同意评审即意味着同意发表,评审意见与论文一同公开,为读者和科研经费机构、终身教职评审委员会提供清晰参考。
质量把控:关键词与多轮审核
eLife是首个使用关键词撰写论文评审意见的主流期刊,目的是为每篇论文提供单独的质量标志,满足科研评估和公共讨论需求。在应对低质量研究方面,投稿前有3位编辑查看,发表时平均已被8位科学家阅读,确保不发表垃圾文章。尽管不强制作者修改论文,但96%的作者会按审稿人要求完善内容。
典型案例:推动学术自我纠偏
以古人类学家李·伯杰的论文为例,尽管审稿人认为证据不足,但作者坚持发表,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随后作者实质性修改论文,新版本证据更严谨,体现了学术的自我纠偏能力。
未来展望:打破影响因子依赖
eLife主编TimothyBeherens博士认为学术出版应更多样化,未来需建立发表后评审系统,将同行评审与出版分离。然而,当前科研人员对高影响力期刊和影响因子的依赖,使得建立全新学术出版生态系统面临挑战,打破影响因子依赖成为最紧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