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电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电厂,它更像是一个智慧聚合系统,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电力资源编织成智能响应网络。2024年,中国虚拟电厂项目累计装机容量达2630万千瓦,占全球的17.5%。在各地项目落地的浪潮中,苏州的虚拟电厂实践尤为瞩目。
苏州是“用电大市”,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且电力供应对外依赖大,季节性影响突出。不过,这也让虚拟电厂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苏州虚拟电厂项目呈现多主体、多层次的多样化发展。各区(县)积极推进试点,建设主体多元,项目接入容量规模差异大,最大项目聚合资源达70万千瓦。
苏州发展虚拟电厂具备坚实基础和显著优势。政策上,苏州早在2012年就成为国家首批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城市,相关规划和文件也提出对虚拟电厂的支持。资源上,苏州虚拟电厂建设依赖的可调负荷资源丰富,截至2024年12月底,负荷侧灵活性能源调控潜力大,调节能力约占最大用电负荷的15%。此外,苏州还拥有负荷潜力大、类型多、数字化技术领先、企业低碳意识高、产业生态基础好等优势。
苏州的虚拟电厂有多个特色案例。换电虚拟电厂方面,2025年3月11日,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换电虚拟电厂在苏州投运。该项目由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主导,将新能源汽车换电站聚合,换电站闲置时可反向向电网供电,缓解了电网峰谷差压力,提升了新能源消纳水平。
水蓄冷虚拟电厂以苏州太湖新城能源中心为核心。该中心为周边建筑供冷供热,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平台,利用水蓄冷系统低谷蓄冷、高峰期释冷的特性,形成可调节能力,参与市场并创收,降低了运营成本。
源网荷储虚拟电厂则是苏州相城区的项目,它通过智能化平台聚合多元资源,形成可调度电力资源。该项目构建了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采用高频采集终端,首创市场化弹性调度机制,搭建政企协同数字监管平台,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样本。
对于苏州来说,虚拟电厂在能源转型中意义重大,能促进新能源消纳、延缓电网和火电扩容需求等。更重要的是,它在产业带动方面作用显著。一方面带动新能源制造企业适应行业趋势,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智慧能源服务产业的运营能力和收益水平。苏州在新能源和智慧能源服务产业都有深厚基础,有望培育出世界领先的虚拟电厂企业。据估算,2030年虚拟电厂产业的中游设备端市场空间将达584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