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成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新力量。与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擅长展示舞蹈、跑步等技能不同,美国的人形机器人更专注于工厂或家庭劳动,一门心思为复兴美国制造业做准备。
其中,FigureAI 步子迈得最大。该公司明确提出建立人与机器人的混合生产方式后,将迈向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的终局。其已设计出BotQ生产线 ,即将年产12000个下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3,并计划四年内产能达年产10万个,还有300万个执行器。不过,它也饱受争议,《财富》质疑其夸大与宝马的合作价值,公司创始人BrettAdcock决定起诉该媒体。
其他企业也各有动作。挪威初创企业1X的家庭服务机器人Neo被指远程遥控,引发隐私争议;Persona AI 希望重振美国重工业,首席技术官JerryPratt出身MIT,备受关注;Apptronik 的人形机器人Apollo在汽车巨头工厂测试;Agility估值接近20亿美元,已在物流巨头上岗试训。
科技巨头也积极参与。英伟达 发布开源模型GR00T N1 ,可加载到不同机器人身上执行任务;Hugging Face收购法国人形机器人公司Pollen Robotics,获得Reachy 2 ;谷歌geminiRobotics发布具身智能模型并投资Apptronik;苹果有神秘机器人团队。
此外,工业机器人巨头ABB联合初创企业做了餐饮机器人系统;美国高校与研究机构也在解决人形机器人的就业问题。然而,人形机器人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如莫拉维克悖论,即AI解决推理问题比感知运动问题容易。英伟达AI总监Jim Fan提出需要“机器人图灵测试”来验证技术进展。现在,人们不禁要问,一家400亿美元估值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会在今天诞生吗?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