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通用语言模型激战,硅光互连技术迎发展新契机

AI快讯3小时前发布 niko
0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通用语言模型引领AI变革浪潮2025年,全球AI大模型领域竞争白热化,chatgptGrokDeepSeek和Gemini四大通用语言模型飞速迭代。ChatGPT借封闭的MoE架构打造多模态生态,APi服务创收占比达70%;Grok以动态推理网络为核心,与X平台深度绑定实现商业化;DeepSeek开源并针对中文场景优化,拓展本地政企市场;Gemini依托GooglePathways系统,集成至Workspace生态,打通办公与AI应用界限。

硅光互连技术崛起的背后推力 AI巨头对算力和高速低延迟数据交互的需求,推动硅光互连技术快速发展。据YoleGroup研究,预计到2029年,硅光集成芯片(PIC)市场规模将超8.63亿美元,2023 -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5%。在第三届九峰山论坛上,“硅光”成为焦点,中国在该领域取得显著进步。

光互连优势凸显多位专家指出光互连相比传统电互连,在长距离数据传输上具备高速率、低延时和低功耗优势。海思光电子优化EML芯片,使单Lane速率从100Gbps提升至200Gbps,实现30km标准单模光纤传输;腾讯封建胜认为平层光互连技术可提供高质量光互连方案;华工正源胡长飞表示光模块是AI的“动脉”,光互联技术能扩展GPU集群,支撑高性能计算。华中科技大学学者分别探讨了光电融合集成、模拟光载射频(A- RoF)技术和光子计算的前沿趋势。

光模块迈向3.2T新时代当前光模块主要技术路线有DPO、LPO、NPO和CPO。功耗上,CPO最低,约10W,DPO最高,约25W。共封装光学技术(CPO)被视为下一代光互连方案,英伟达已采用,华工正源正研发3.2TCPO模块。封建胜分析现有方案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集成硅光子(SiPh)模块技术简化结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基于InP/GaAs化合物半导体的高速光芯片成核心驱动。光模块技术正从单波长100G等向单波长200G、400G3.2T等技术演进。

硅光技术发展挑战重重硅光技术发展存在诸多瓶颈。谢毓俊指出需在新型光电子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薛春来提到锗与锗锡材料相关制备工艺问题制约硅基光电子学发展;蔡勇强调薄膜铌酸锂成为新一代光子芯片核心材料,MEMSRIGHT推动其产业化;张建军认为缺少可单片集成的硅基激光器是瓶颈,其团队在相关研究取得进展;WimBOGAERTS指出PIC开发周期长影响商业应用;邓磊团队针对A – RoF技术挑战开展研究并取得成果。

硅光领域成就斐然尽管面临挑战,硅光领域仍有诸多成就。北京摩尔芯光在硅光子FMCW激光雷达领域取得进展,解决FPGA架构问题,具备抗干扰能力;薛春来团队制备出全球首个硅基锗锡320×256面阵,实现短波红外成像;EDWATECSA团队利用低损耗氮化硅波导技术和铒离子注入方法,实现片上光学放大突破,为多领域带来新机遇。

硅光技术未来展望九峰山论坛对硅光技术的探讨,凸显其在应对AI大模型算力挑战中的核心地位。全球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积极探索其潜力。随着AI发展,硅光互连技术将有更广阔空间,但实现大规模应用仍需在多方面持续创新,攻克瓶颈,赋能AI时代发展。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