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天工Ultra夺冠,产业发展初露锋芒

AI快讯1天前发布 niko
3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近期,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引发广泛关注。比赛现场状况百出,部分机器人表现“抽象”,有的跑一半掉了脑袋,有的开场就“陷入睡眠”,甚至有带翅膀的机器人开机就甩飞驾驶员。然而,也有不少专注比赛的选手,如来自北京的天工Ultra,凭借一米八的长腿优势发挥出色;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 ,腿短却能撒丫子狂奔;还有来自上海、拥有深厚底蕴的行者二号。最终,天工Ultra 夺得全场冠军。

比赛直播画面引发了网友的惊诧与质疑,有人认为机器人有遥控器就不能算真正的机器人,还有境外媒体借此贬低中国机器人产业。但这种观点存在逻辑错误。此次比赛参赛门槛不高,很多队伍只是来“混脸熟”,像宇树等龙头企业并未参赛。而且部分所谓的宇树机器人翻车案例,是参赛团队使用自己算法而非宇树算法导致的。实际上,这场比赛是给天工等少数几家有实力的企业展示的机会。

网友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也存在盲点。人形机器人跑步看似简单,实则实现难度远超玩具遥控车。其高自由度的身体结构,使得下肢就有14个自由度需要协调,再加上手臂和躯干动作,控制难度极大。要实现稳定跑步,不仅要考虑平衡问题,还需进行复杂的动力学建模和算法运算。因此,高自由度的人形机器人控制一直是工业和算法领域的巅峰挑战,能完成21公里跑步已实属不易。

不过,比赛也展示了中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的进步。天工Ultra小顽童N2行者二号等能完成比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机器人,体现了中国在电机功率密度运动控制算法动平衡等方面的实打实进步。完成21公里跑步,意味着机器人要进行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这对其续航、部件和算法都是巨大考验。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比赛是对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主要目的是测试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行者二号团队参赛是为了验证技术,尤其是解决困扰机器人领域数十年的续航能力 问题。

每一次技术革命初期都伴随着不完美和可笑的尝试。回顾历史,早期的赛车比赛和飞行器比赛也状况不断,但如今汽车和飞机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我们应理性看待,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极端情绪。也许下一次比赛,这些机器人就能跑得更稳更快。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