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永生新探索:生成幽灵诞生
DeepMind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在论文中提出「生成幽灵」概念,预示着一种全新数字生命形态的出现。这种基于逝者数据打造的自主智能体,不仅能承载记忆和声音,还能以「逝者视角」对当下事件作出回应,仿佛让亲人从未真正离去。
生成幽灵的前世今生
回顾历史,人们借助墓碑、讣告、家庭主页等技术缅怀逝者。如今,AI技术让一些人能通过亲人数字内容制作其数字形象。如AmyKurzweil记录父亲创建聊天机器人「Fredbot」体现祖父记忆,披头士乐队用AI让已故约翰·列侬重新「唱歌」。「生成幽灵」可视为「哀悼」机器人概念的延伸,它能生成新颖内容并随时间进化。
生成幽灵的多维度设计
「生成幽灵」可从多个维度理解。从来源看,有本人创建的第一方幽灵,也有他人创建的第三方幽灵,未经授权创建可能引发问题。部署时间线方面,有去世后生效的,也有生前就存在的。拟人化范式影响互动感受,多重性涉及一人由一个或多个幽灵代表,截止日期决定幽灵是静态还是动态,具身形式包括实体和虚拟,被代表者类型涵盖人类和非人类。
利弊交织的生成幽灵
对于被代表者,创建第一方幽灵可实现数字永生,带来情感安慰和经济收益。对丧亲者,它是情感寄托,能传承知识技能。从社会层面,其在文化、历史和遗产保护方面潜力巨大。然而,它也存在心理健康、拟人化神化、声誉、安全和社会文化等风险。
应对策略:拥抱与防范并行
为降低风险,设计界面时要避免成瘾性设计,提高透明度,增加保护机制。政策制定需跟上,明确第三方生成幽灵规范,保护隐私和同意权。技术进步降低风险、控制成本,才能让更多人接受这一新技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