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科技圈视为AI眼镜元年,“百镜大战”即将拉开帷幕。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展上,近50款AI、AR眼镜亮相,国内外众多大厂和新锐品牌纷纷宣布入局,或有新动作。
Meta计划发布代号为Hypernova的新眼镜,其核心亮点为全彩单目显示屏和手势控制。用户右眼可看到虚拟信息和内容,最佳观看视角变为向下看,摄像头拍摄效果达iPhone13水平,重约70克,价格在1000- 1400美元。
小米推出独立产品线的AI眼镜,对标Ray – banMeta。该眼镜有独立芯片,具备音频耳机功能,能拍照、录视频、语音交互、AI识别等,还将联合歌尔研发与小米SU7同色系的“电致变色”镜片,综合成本超1400元人民币。
AR四小龙中的影目与雷鸟也有新品动态。雷鸟在AWE展会上带来3款产品:雷鸟V3主打AI计算摄影、语音交互;雷鸟Air3为轻量级,将AR眼镜价格带进2000元以内;雷鸟X3Pro是带显示的AI眼镜,号称全球最轻可量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之一。影目预计今年Q2发布主打大屏、3dof悬停的INMO AIR3。
新锐品牌玄景M5号称“AR穿戴设备新标杆”,克重仅25.8克,可直接夹在近视眼镜上使用。其核心功能包括86寸AR巨屏显示、AI阅读助手、7国语言实时互译等,通过AI+ AR方案更新,突破“轻量化、续航、算力”不可能三角,定价1999元起。
回顾智能眼镜发展历程,“智能眼镜鼻祖”Googleglass虽惊艳一时,但因缺乏应用场景、软硬件结合差、社交隐私问题等退出市场,同时留下了“不可能三角”难题。当前智能眼镜仍存在重量大、功能可替代性强、侵犯隐私等问题。
不过,部分厂商通过聚焦细分场景取得了一定成绩。如Viture智能眼镜主打3A主机游戏、沉浸观影、轻办公,兼容多种设备,配备电致变色镜片;Halliday的AI眼镜主要用于商务办公和翻译场景,有独特的主动式AI代理和“DigiWindow”技术,能主动捕捉关键信息并预测需求,还可投射出3.5英寸虚拟屏幕。
2023年Meta和雷朋合作的Ray – banMeta智能眼镜成为“销冠”,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210%,Meta独占超60%市场份额。其成功原因在于从眼镜属性出发叠加智能化功能,借助社交媒体资源提高用户内容生产力。但该产品也存在重量、隐私等问题。
对于国内厂商而言,解决“不可能三角”仍是主要任务。智能眼镜在消费者中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从“AI”到“AI +AR”的转变或许还需较长时间。中小厂若想短期盈利,服务特定群体、满足用户核心需求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