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对人形机器人的看法曾在创投圈引发热议,而所谓的机器人马拉松大赛更是状况百出。人体结构极为精密,一个小小的骨裂后遗症,都会影响老人行走的平衡与发力,由此可见人体系统的精妙,差之毫厘便会产生不同结果。
电脑的发展历程表明,其形状并非预先设定。从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到标准PC,再到笔记本、平板电脑,都是为满足功能需求而逐渐演变。这说明形状是功能需求的自然结果。
人形机器人看似富有想象力,实则限制了机器人的发展。它固定的脑袋、两条手臂、两条腿和躯壳的形态,限制了功能的拓展。比如视觉听觉功能可置于躯壳,根据功能性需求也可以有三条乃至八条机械臂,为增加平衡,三足、四足也未尝不可。
机器人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具体功能。在战场上、救灾现场,机械狗相对类人机器人更合适;在障碍不多的场景,轮子机器人投入成本低、载重能力强,优势明显。在深海、太空等特殊作业区域,强行使用类人机器人则是舍本逐末。所以,朱啸虎称人形机器人暂时没有应用场景,有一定道理。
人形机器人在情绪价值方面有一定探索方向。如智能成人玩偶能提供一定情绪价值,但存在关节要求高、伦理问题大的难题。在老年人照护领域,护工替代需求较大程度上是功能型的,情绪陪伴未必需要类人形态,智能鸟等也是可探索的方向。
人形机器人由于形状限制,增加了许多与功能完成无关的问题,投资回报率不高。机器应是功能定义形状,而非形状决定功能。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