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医疗AI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近两年,国内外科技巨头加速在医疗赛道布局,王小川称医疗是大模型“皇冠上的明珠”。医疗场景对AI需求高,借助AI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
自“互联网+”以来,AI在医疗领域投资热潮和市场关注不断。但医疗AI真正落地需多维度合力,过去不少企业未能突破商业化瓶颈。如今大模型技术突破,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新希望。
生成式AI正改变医疗问题。2025年春节后,医院纷纷部署大模型应用。以蚂蚁医疗大模型为例,其具备医学思维推理能力与多模态交互,能给出解决方案并呈现思考过程。如对意识丧失患者的诊断,大模型可根据既往数据完成病情分析和诊断建议,节省会诊时间。
对比两代AI技术,2.0时期的医疗AI类似“判别式AI”,而基于生成式大模型的3.0时期是“序列预测模型”,可根据个人健康数据预测未来健康状态,对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健康管理价值重大。大模型带来“生产力变革”,让AI深入医疗前端,扩展供应资源。
在医疗AI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医疗资源争夺。训练模型和培养“医生”思维需要高质量医疗数据和针对性训练,谁覆盖优质医院多,胜算就高。老牌企业有渠道优势,新锐科技公司则通过与头部医院合作弥补短板。蚂蚁凭借互联网医疗经验,通过支付环节与3600家医院合作,服务超8亿用户,为深度介入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构建“生态壁垒”或许是解题新思路。过去医疗AI企业单点切入,解决问题有限,难以形成长期壁垒。蚂蚁从2023年开始研发医疗大模型,实施“三端一体”战略布局,升级医院、医生、用户三大产品体系。
“三端一体”包括面向医疗机构的“大模型一体机”、面向医生的AI医生助手工具、面向用户的“AI健康管家”。“AI健康管家”服务普通用户日常医疗刚需,上线半年多服务用户量达4000万。蚂蚁还联合行业伙伴共建,如联合华为、阿里云推出轻量化设计,与浙江卫健委推出“安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