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股市因“懂王”的关税举措陷入动荡,“七朵金花”等科技股股价大幅下跌,纳斯达克指数创下五年最差纪录。在此之中,苹果公司受冲击尤为显著。
苹果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其iPhone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中国大陆厂商负责电池、摄像头模组等部分;屏幕主要依赖韩国的三星和LG;部分组装在越南、印度完成。此次关税全面提升,掐断了苹果供应链,成本急剧上升。库克紧急从印度向美国空运600吨iPhone,约150万个手机,试图在关税全面生效前囤货。
从零件成本看,iPhone的屏幕、芯片、摄像头、电池是成本较高部分。此次关税“全球通杀”,中国大陆的组装环节和核心零部件受损严重。芯片和屏幕方面,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利润相对较高,而大陆的立讯精密、欣旺达等企业净利率微薄,在关税冲击下苦不堪言。
再看美国自身情况,“硬成本”问题突出。美国缺乏原材料和零件,进口运费高昂,建厂成本高且法律程序复杂。而人力成本更是美国的一大难题,与中国相比,美国制造业工人稀缺,iPhone组装人力成本是中国的四倍。这种差距本质上是两国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多年来,苹果走“高利润、高研发”路线,依赖中国等国家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对产业链的掌控。若供应链转移至美国,这两大支柱将崩塌。如2019年中美贸易战,库克靠在供应链的权重压低供应商价格,但在美国这一套无法实施。
苹果利润的“神话”建立在制造成本低、全球供应链压榨、消费者为品牌和生态买单等因素上。若因关税和回流美国生产而涨价,可能导致销量下滑、利润降低,进而引发研发缩水、股价暴跌等一系列问题。
这场关税大战使iPhone面临“涨价”风险,经销商已有所动作。但商品的价值应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苹果虽曾凭借多种手段控制定价权,如今关税冲击下,价格神话出现裂缝,消费者对手机价值的认知也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