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记忆功能引发行业变革 在当下激烈的 AI 竞争格局中,OpenAI的记忆功能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该功能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巨大能量。例如,用户告知生日信息后,它不仅能记住,还能基于此展开交流,甚至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及之前的描述,生成关于地点的详细判断。
数字人格逐渐成型 在实际测试中,OpenAI的记忆功能展现出超乎想象的能力。它能记住用户住过的酒店、写过的文章以及关注的领域等信息,并据此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这并非简单的聊天记录搜索,而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格模型正在逐步生成,意味着AI 开始“认知他人以及形成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令人惊叹。
对互联网大厂及社交的冲击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对记忆功能的兴奋并非毫无缘由。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大厂通过收集用户信息盈利,但多未与用户深度互动。而记忆功能的出现,让大厂们感受到了压力。以腾讯“ima”为例,虽同为记录用户知识经历的工具,但“记忆”更具温度,更像人类大脑,不仅记录还能与用户贴心交流。这一功能还将社交提升到新维度,未来可能出现人和自己数字人格以及代表不同用户的AI 之间的社交,互联网新入口之争已然开启。
在多领域的潜在应用 记忆功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教育领域,它有望成为真正因材施教的 AI老师,通过长期跟踪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方式和情绪。情感陪伴领域,搭载该功能的数字陪伴者能成为懂老人情绪节律的“老朋友”,给予贴心陪伴。甚至在数字永生方面,也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场景,当珍贵瞬间和情感被记录,“数字你”能在人离开后继续存在并给予建议。
面临的隐私问题与思考 然而,记忆功能也带来了终极隐私问题。当 AI知晓人的消费偏好、能影响人的判断甚至控制人时,当它能“继承”人的经历并在人死后继续代言人时,这一系列问题令人担忧。AI是否会因此发展出真正的意识,值得深入思考。
AI竞争的本质:产品导向 OpenAI并非单纯的大模型公司,而是应用型“产品”公司。其每个模型更新都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如不同模型在代码、写作、设计等方面各有专长。这一做法导致许多垂直领域初创企业受冲击。AI模型开发成本高,要有收入就需过硬产品。像 DeepSeek 虽模型成功,但 APP运行速度和上下文记忆能力不足,商业化准备欠缺。乔布斯曾强调从客户体验出发,技术与人文艺术结合才能创造打动人心的成果。OpenAI 的 Memory功能体现的产品思维,对中美 AI 科技企业竞争具有重要启发,AI 竞争力的本质在于开发懂得人性的智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