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商业化进程中,自chatgpt开启订阅模式,业界似乎默认C端商业化道路为订阅制。但这是误区,广告同样是AI大模型公司极具现实意义的商业化选项。
众多公司已在行动。2023年谷歌将广告引入对话型AI产品,2024年进一步拓展,AI生成的搜索结果概要成为重要广告位。2024年11月12日,Perplexity宣布引入广告,通过“答案之后的相关问题”及答案侧边栏广告两种形式呈现,并标注“赞助”。微软的Bing搜索在2023年就于其AI助手CoPilot中集成广告,显示在AI生成答案下方。
即便非搜索类公司,也对广告模式有所考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OpenAI正权衡在ChatGPT中推出广告,其首席产品官有广告工作经验,还挖来谷歌搜索广告团队负责人,CEO山姆奥特曼对广告持开放态度。腾讯首席战略官表示,在中国,AI效果广告可能比订阅制增值服务更早落地。
大模型适合广告,因其是需求和供给的理想撮合者。广告本质是将产品或服务与潜在客户“意图”匹配,而大模型核心功能是理解和响应用户“意图”,能自然成为优质广告载体。
大模型精细化的意图表达可大幅提升广告效率。搜索广告因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表达意图,单价较高。大模型则将“意图表达”提升到新高度,它能了解用户更多维度需求,为广告提供丰富精准数据。
部分公司未加广告,并非没意识到其价值,而是处于市场早期,有更重要事务。OpenAI因融资能力强对广告收益存疑;Anthropic的API受欢迎,暂无推动广告动力;豆包背靠字节,专注冲击智能SOTA;Kimi面临竞争,暂无广告系统和团队;元宝增长迅猛,未来可能接入广告。
此外,商业伦理也是影响因素。公司担心加入广告破坏产品客观性,这涉及用户、平台、广告主三方利益平衡。如谷歌Adwords通过明确标识、严格审核等,让广告成为解决方案一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大小厂更早尝试广告。一方面,“巨大成本”与“微薄收益”的矛盾亟待解决,广告对部分用户是高效商业化方案;另一方面,“AI +广告”需磨合,可先进行“广告预演”,率先探索将获市场奖励。总之,广告与大模型契合,有望成为更多公司商业化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