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争端新态势:关税与半导体规则调整中美国际贸易争端升级,互相征收高额关税后,相关政策动态引发关注。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紧急通知,对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做出规定,集成电路按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原产地,即流片地为原产地,进口报关时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申报。同一天美东时间晚上,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发布政策指引,智能手机、路由器等部分产品不再纳入针对中国进口商品的125%关税税率范围。
关税调整对民用市场与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此次“关税战”暂未波及“民用电子消费品”市场,智能手机和电脑购买无需担忧价格因关税大幅波动。而关于芯片原产地的认定,将对美国半导体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半导体产业链国际分工复杂,以一台电脑为例,从中国台湾晶圆代工厂接单,使用日本硅片加工,马来西亚封装,中国大陆组装后售往美国,在这过程中关税征收困难重重,即使严格按税率征收,最终电脑价格上涨幅度也难以预估。所以中美都选择让半导体和消费电子产业“置身事外”。
美国芯片制造回流计划受阻2022年拜登政府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390亿美元补贴美国本土晶圆制造厂商,但响应者寥寥。除英特尔和德州仪器等IDM企业外,多数美国芯片产商因补贴力度不足,在高额建厂成本面前不为所动。特朗普任期虽政策缺乏连续性,但在芯片制造回流问题上与拜登政府有共识,曾通过关税向台积电施压。然而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原产地认定规则,使美国芯片制造回流计划面临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国,美国部分涉及Foudry的企业可能考虑产能外迁,如美光、德州仪器等,而Fabless模式厂商更倾向让中国台湾企业代工芯片,甚至要求对中国出售的芯片不使用美国本土产能制造。美国两届政府的芯片制造回流设想恐难实现。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