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资本热潮与商业化困局下的AI新征程

AI快讯1周前发布 niko
2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当下,人形机器人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致力于赋予人工智能“人格”,而非仅仅打造机器的“人形”。人形机器人赛道自2022年起热闹非凡,众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今年热度达到顶峰。

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言论,将该赛道的价值探讨推向高潮。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呈现出两面性,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SPiritAI等企业成功融资,而达闼机器人却遭遇挫折。

人形机器人爆火的实质是AI从“大脑”向“身体”的进化,也就是AI的“肉身革命”。英伟达CEO黄仁勋曾指出“AI必须拥有物理存在”,促使科技企业为AI打造“身体”。

目前,业界对于人形机器人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商业化问题上。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困难、应用尚远,至少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难以实现。实际上,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成本控制、进入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待提升。未来,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竞争核心将是AI的“认知能力”,具身智能的关键在于“一脑多形”,这也是商业化的关键所在。

资本“围猎”的新大陆

美国《时代》周刊将人形机器人评为“2024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波士顿动力的Atlas能在火星地表行动,特斯拉Optimus能用机械臂冲泡咖啡,国产人形机器人也不逊色。人形机器人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吸引大量资金。2025年Q1中国市场融资超30笔,总额突破40亿元。

2024年成立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其创始人多为具有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厂高管。投资人们将人形机器人视为“AI时代的智能手机”,宇树B轮融资后估值一年内暴涨30倍。智元机器人的融资情况也备受关注,其B轮融资吸引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新一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

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百度与优必选合作,提升WalkerS的能力;腾讯通过投资和自研参与其中;阿里投资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字节发布第二代机器人大模型GR-2并投资相关企业。

资本推动下,国产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2024年具身智能以学术研究为主,如今已迎来商业化拐点。其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养老护理、车企等领域。宇树科技实现盈利,订单覆盖多个领域,科研类高校是订单主力。然而,资本市场的热度与现实的差距,让从业者意识到人形机器人需要用算法赋予“灵魂”。

车企狂热涌入

在上海某汽车工厂,AI调度系统可根据订单量调配机器人形态,比亚迪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工业场景成为人形机器人的最佳应用领域,众多车企纷纷布局。

小鹏、小米、比亚迪等20多家国内外车企或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公布研发进展。小鹏计划量产工业级人形机器人,小米发布人形机器人CyberOne,比亚迪投资智元机器人并启动相关项目,广汽发布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奇瑞的人形机器人已上岗,上汽、长安等车企也积极参与。

车企热衷于布局人形机器人,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新的“估值锚点”;另一方面是技术协同,人形机器人的伺服电机精度要求与车企精密制造能力相契合,汽车行业的仿真测试体系可缩短机器人研发周期。艾瑞咨询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0%。

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局

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因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而批量退出相关公司。他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客户不明确,产品价格过高。其言论引发行业人士反驳,之后他又提出AI应用存在套壳问题。

高盛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生产和日常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期待可能过于超前。目前高端人形机器人价格昂贵,是工业机器人的10倍,国产机器人在自主导航和精细操作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

以新能源车企为例,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方面还需优化,面对复杂家用场景技术水平不足。但在这场变革中,算法才是核心。华为昇腾芯片算力提升,科大讯飞星火模型进步,都推动着人工智能向“人格”创造迈进。

宇树实验室的“天枢”机器人通过多次跌倒让人们认识到创新的本质。未来,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追捧会逐渐降温,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竞争激烈,只有具备稳定客户、量产能力并能融入生活工作的公司才能生存。人形机器人在融资泡沫中不断迭代,努力寻求生存与发展。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