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逝者:新兴生意背后的现实与思考

AI快讯5小时前发布 niko
0 0
AiPPT - 一键生成ppt

AI复活逝者,已成为一门引人关注的生意。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当下,清明时节部分商家业务量激增。如今,支付一定金额,算法就能让逝者“复活”,价格从让逝者动起来的20元,到动起来外加说话、用原声说话,各有不同。

技术实现方式多样,有的只是照片动态化,效果一眼假;有的运用“深度合成”技术,较为逼真。更高档次的,是程序员在开源社区编写AI测试程序,经语料训练后,将照片转化为能简单对话互动的“数字人”。比如商汤科技曾利用如影数字人技术“复活”创始人汤晓鸥进行脱口秀表演。

这门生意的消费者类型多样,有的是为寄托哀思、思念亲人,有的则是无良分子想借助逝者素材炒作变现。商家针对不同需求制定价格策略,复活已逝明星因具商业价值,价格更高。做好AI复活类视频后,商家还会拓展代运营短视频等业务,业务繁多时,衍生出“AI复活师”招生、教培等业务。

从市场潜在规模看,逝者数量庞大,商家潜在业务巨大。短视频平台上,“AI复活”历史人物的内容井喷,如“AI复活李时珍谈养生”,之后杜甫、宋徽宗等历史人物也被“复活”发表观点,历史与算法交织,“AI复活”本质如同将古人与逝者变为新型电子宠物。长此以往,AI复活产业或走向数字“永生”,人们可提前备份人生,实现生命数据永恒留存。

AI复活,复活的并非真正的生命。国内市面上的AI复活,技术远未发展到重现数字灵魂阶段。商家往往通过学习算法,对照片、语音、文字等碎片化数据进行机械抓取与重组,号称“复活”,实则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模仿,是用算法“篡改”逝者人格后的二次消费。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认为,现在的数字人技术只是真实人的浅层、表象数字映像,与原本的人智慧差别巨大。买家得到数字人逝者,并非真正治愈,这只是复制而非复活。

以音乐制作人包小柏“复活”女儿包容为例,2021年底包容离世,2022年底chatgpt出世后,包小柏耗时两年“复活”女儿。数字包容虽有包容的记忆库,但声音有机器生硬感,回复多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库。包小柏在过程中意识到屏幕里的不是真正的女儿,最终拒绝用“复活”一词,明白要好好活着才是对女儿最好的交代。

这印证了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的人类哀伤心理理论闭环,“AI复活”生意的蓬勃,反映出人们对亲人离世停留在“否认”阶段,算法复制的是人类面对死亡的惶恐,而非生命。与逝者最好的联结,是活出他们希望的样子,发现与逝者的精神联结。

需警惕AI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AI复活”的数字人成为包小柏夫妇寄托思念的工具,暂时抚慰人心、弥补遗憾。但AI数字人科技也模糊了生与死、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一些商家和网友擅自“复活”逝者谋取利益与流量,引发诸多问题。乔任梁父亲、李玟母亲等亲属对此表示不满,然而部分粉丝仍有AI复活偶像的需求。真正纪念逝者应尊重其意愿,而非制造虚拟幻象。

如今,AI技术引发诸多荒诞现象,如江西老人贷款给AI合成“靳东”拍戏,香港跨国公司员工被AI虚拟高管诈骗。AI复活与AI换脸业务演变为数字欺诈与数字暴力,AI换脸应用渗透进社会各方面,用户激增,内容失控。

AI复活映照出人类对永恒的情感渴求,也暴露出技术至上时代人心的傲慢,解构着对生命的敬畏。在趋近数字灵魂复刻和“数字永生”的路上,我们不能忘记尊重生命,要重新定义生命的尊严与边界。

© 版权声明
Trea - 国内首个原生AI IDE